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我國幾千年歷史被劃分了很多階段,這些歷史節段大都以朝代或特徵詞命名,這樣會讓人很容易理解當時時期的歷史含義,但歷史上卻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它的命名很抽象,許多人很費解它的命名由來。

春秋時期的歷史意義極為特殊,它是我國封建社會開始的前延基礎,是文化思潮湧動與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瓦解的歷史過渡階段。但是,如此特殊意義的歷史階段,為什麼用“春秋”二字稱呼呢?以“春秋”命名又有什麼特殊歷史意義嗎?

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透過整理歷史資料發現,春秋時期的特殊命名方式的確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的,並總結歸納出三點緣由。

春秋時期的命名與孔子有很大關係。孔子是我國文化思想領域的泰山人物,他開創的儒家文化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孔子生活在我國春秋時期的魯國,他生平致力於文化教育,極力推薦以文化影響政治態勢,和平解決諸侯國矛盾爭端,為百姓營造安穩的生活環境。孔子希望透過編撰歷史,宣傳諸侯國的歷史事蹟,讓各方勢力引以為戒,努力和平發展,平息戰火。孔子蒐集各諸侯國的事蹟與事件,並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成史,整理成冊的歷史記載,孔子稱之為《春秋》。

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春秋》的出現賦予了“春秋”歷史含義,春秋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也是通常人們所說,孔子之後無春秋的由來。後來的歷史記載中經常出現春秋二字,是透過引用孔子的“春秋”來概括統稱這段特殊的歷史。

春秋的命名同樣與東周各諸侯國風俗有關。東周時期,禮儀與祭祀是各諸侯國經常舉行盛大的戶外活動,而祭祀活動時間一般都會選擇春季或者秋季舉行。古代農作物種植全是靠老天吃飯,因此,古人會在春季播種或者秋季收穫時,為祈禱神明保佑農作物順利成長和豐收,舉行盛大祭祀活動。類似這樣的事件一般都會被各諸侯國史官收錄在歷史記載裡,久而久之,歷史記載裡幾乎全部是春秋季節發生的事,因此,稱這段歷史為春秋也是常理之事。

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曆法在古代早期只是劃分春秋兩季,而不是現在的一年四季,但這種說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春秋時期,歷史記載的編寫通常是採用編年體寫史,史官使用春秋就是代表一年的歷史記載。無數次春秋記事彙集成長達三百年的歷史片段,因此,後世之人以春秋特指這段歷史時段。

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幾千年以來的歷史特定指稱,春秋已被鐫刻歷史的烙印,說起春秋,我們腦海會閃現百家諸子爭鳴,孔子周遊列國,為生民奔波的盛世年華;說起春秋,我們會想禮崩樂壞,諸侯國互相征伐的血腥的時代。歷史綁定了春秋,春秋成了東周三百年曆史的代言詞。

東周分兩段,為何前三百年曆史稱春秋?

小編知識淺薄,文中所述難免有疏漏與不合理之處,望各位讀者朋友體諒,希望大家互相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