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文廟崇祀位次碑

文廟崇祀位次之圖“碑,圓首方趺,通高225釐米,寬83釐米,藏於西安碑林。雍正十三年咸寧人孫能寬書、魏振綱鐫刻,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刻崇祀位次圖,下刻碑誌,記載修碑經過,朝廷頒佈新釐定從祀位次之事。全文600多字,跨越15年(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十三年),反映了康熙至雍正年間從祀人數、位次變化情況。

雍正文廟崇祀位次碑

文廟祭祀,始於西漢。漢高帝十二年,劉邦自淮南過魯,以”大牢祠孔子“。崇祀,即從祀,是以孔子為祭祀主體,孔門弟子及先賢儒為陪祭。嚴格地說,從祀制度是一種祔祭制度,以孔子弟子和歷代大儒配享孔廟,從而彰顯國家對孔子和儒學的尊崇。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統治尤為殘酷。清初統治者為了彰顯其正統身份,加強對漢人的道統統治,尊孔崇儒,對文廟祭祀禮儀進行了大量重塑。文廟祭祀制度也成為清王朝修整的重要物件,其中尤以雍正朝為甚。”文廟崇祀位次之圖“碑詳細記錄了雍正皇帝重新釐定頒佈的文廟從祀標準、人數、位次等重要資訊,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間文廟從祀制度等級不斷提升的史實,對研究清初文廟祭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雍正文廟崇祀位次碑

碑文書者孫能寬,咸寧縣人。清初孔廟位次,各郡邑往往不一。孫子因詳考《家語》《史記》暨《先儒列傳》,前後東西,一準闕里,記次序,並各綴以封爵事績。雍正十三年,孫能寬與眾修繕更新咸寧文廟先賢儒位次,立”文廟崇祀位次之圖“碑,載入”姓諱邑里封爵至德行“,”勒之貞珉,以垂久遠“。

碑中仍刻”至聖先師孔子仲之位“。據考,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去孔子王爵,降為”至聖先師“。清初沿用”至聖先師“封號。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祖,避諱孔子名諱,啟聖祠改稱崇聖祠。孔子雖已去王號,但亦有其實,可見清朝統治者對孔子的重視程度。

雍正文廟崇祀位次碑

此次”兩廡更新牌位,一百二十三主“”崇聖宮更新牌位九主“。然,朱子名諱赫然位列十哲之末,是否此次更新,為未可知。此次文廟從祀位次更新,改動之大,範圍之廣,歷時之久,乃歷朝歷代罕見也。

清朝文廟祭祀文化,不僅折射出了朝廷的思想統治理念,更誕生了滿漢文化融合的產物。正是因為有儒家道統的存在,才有了各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融合、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