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人現象透視

中國歷史上叛國、投敵一類的人是很多的,他們潛伏著,等待著自己的“一鳴驚人”,而卻使統治者們害怕。他們被罵為“有奶就是娘”。

可是統治者們卻沒有反思過,不知道自己的“奶”中是否含有鈣。在他們眼中憎恨那些“叛徒”,而那些人有自己的解釋:“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在我看來,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的一句“有奶就是娘”可以解釋的。

先以兩個領袖作比較——元太祖鐵木真和漢高祖劉邦。在鐵木真的一生中,他的叔叔、弟弟、結義兄弟和義父都背叛過他,唯獨他的部下沒有一個背叛他的,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說他征討泰赤烏人的戰鬥中,泰赤烏首領塔裡忽臺戰敗,泰赤烏人納牙阿將塔裡忽臺安全救出然後去投奔鐵木真,塔裡忽臺的護衛脫朵砍了塔裡忽臺的頭也去投奔鐵木真,兩個人,一個請罪,一個請功,而結局恰恰相反。

以用人現象透視

鐵木真重用了納牙阿,雖然納牙阿放掉了他的敵人,他說:“大敵當前,納牙阿能夠保全自己的主人,是一個可以重用的忠臣。”即使脫朵殺了鐵木真的敵人,但鐵木真仍然把他殺了,不是因為往日的冤仇,而是因為鐵木真說:“脫朵賣主求榮,是不可靠的,現在他為了活命殺了自己的主人塔裡忽臺,將來說不定他為了活命會殺了我。”可以想象一下在冷兵器時代鐵木真能夠開創拿破崙帝國二倍的疆域,能夠很好的用人是一個重要原因。而劉邦,項羽烏江自刎後,項羽的老部下呂馬童等人分了他的屍體去劉邦那裡領功,都封了侯,要知道,呂馬童和脫朵在本質上是同一類人——賣主求榮,這就是為什麼鐵木真可以開萬里疆土,而劉邦建國後內亂不斷。劉邦的勝利,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功勞最大,當初劉邦被困在滎陽,提出封關東之地與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相助才擊敗項羽。可是後來,韓信、彭越等一一被殺,最後英布謀反,難道他真要放棄這安逸的生活去過提心吊膽的日子,或者寧願背上反賊的罪名也不願意名垂青史?都不是,因為四個異姓藩王三個被殺,最後只剩下他,等死或者謀反,君逼臣反臣怎可不反?歸納一下這些叛變謀反的人可以看出,臣子的忠心取決於君王的仁義和信任。

以用人現象透視

然後來說說伍子胥和秦瓊: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可是,他卻帶領吳國兵馬滅掉了楚國,掘楚平王陵墓以鞭擊屍體三百,這是他的罪過,可是,後來他為吳國而死,若說他是反臣,這又作何解釋?原因還在於君王。當年在楚國,楚平王聽信小人費無忌讒言,奪娶兒妻,又做賊心虛廢太子,殺太傅伍奢,伍奢的長子伍尚被殺,次子伍子胥逃出,立志覆楚。後來子胥受吳王闔閭重用,得以施展才華報滅門之仇,所以他對闔閭忠心不二,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他仍然如此,直到以死進諫。

以用人現象透視

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昔日的楚平王破壞綱常禮法,枉殺忠臣,而兩任吳王都雄才大略,是值得以死效忠的。如果說更改門庭最多的,還要算那一撥隋唐英雄。以秦瓊為例,即使父親被隋朝王室所殺,可他仍然願意為隋朝效力,先幫助隋王朝清剿反賊,後又加入瓦崗軍反隋,投王世充又歸順秦王李世民,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算不算叛變?可他卻是被世人稱讚的英雄。所以,臣子的忠心要看君王的道德和才能,雖然扶不起的阿斗還擁有諸葛亮、姜伯約等忠臣死而後已,但是沒有能力和道德的君王的忠臣還是少的,特別是在亂世。

以用人現象透視

如此推理:蘇武顧念漢武帝的知遇之恩和雄才大略,能守護節杖十九年不降敵,而李陵卻恨漢武帝莽撞誅九族所以一去不復返;官渡之戰,許攸因受不到袁紹重用,便投奔了有雄才大略的曹操……

當然這不能概括所有的“投敵者”,但至少可以證明:君王有才能、仁義、信任不一定不會有叛臣,但君王無才無德一定會有“叛臣”。誰願意拋棄繁華去“享受”冷漠,在史書上留萬古罵名?我想只有一種可能——為這個君王效力不如去死。

所以,以用人現象透視的不是被用之人,而是用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