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解決完哥哥李建成等人的遺留問題之後,唐太宗便開始著手於政治班底的變革。到了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魏徵、溫彥博、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都先後進入了大唐的最高決策層。完成權力重組之後,唐大宗將迎來一項更為重大的挑戰,那就是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

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古往今來,多少帝王敗在“馬上”能得天下,不能“馬下”治天下的怪圈之下。唐太宗之所以能為世人所稱道,就是他做到了一般的君主難以做到的事,既以武功得了天下,又憑文才治理了天下。言易行難,要打造這讓後世人無限神往的大唐盛世,唐太宗付出的努力和辛酸,也是任何人都無法切身體會的。

“大亂之後,其難治乎!”如何在這紛紜的國事中理出頭緒,確立自己的治國方向。關於這個問題,武德9年8月,登基為帝的李世民,面對百廢待興、滿目瘡痍的大唐江山,有什麼好的方略來治理天下呢?李世民認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於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解放思想,群策群力,搞個辯論賽吧!

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於是,李世民動員召開了一場大會,組織了一場以“自古理政得失”為主題的大辯論。如何實現天下大治,讓大家說了算。這是一場治世之辨,在大討論、大辨析中,思想與對策交鋒,大辯論異常激烈。在唐太宗的鼓勵下,大臣們各抒己見。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看法和意見數不勝數,難以統一,但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是名臣魏徵和封德彝的辯論。

在魏徵看來,如果天下長久安定,民眾則驕逸,不容易教化,但戰亂之後,百姓經歷了愁苦,則比較溫馴聽話。這就如同餓者思食,渴者思飲水,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 唐太宗所說的“大亂之後”,不是難治,而是好治。

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聽了魏徵的話,唐太宗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他詢問魏徵:一個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要使得天下大治,恐怕也要百年的時間。如今天下已是大亂之後,能很快達到天下大治嗎?魏徵回答道:話雖如此,但聖人說過治天下,只要上下齊心,三年之內必定可以將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唐太宗心下暗許。

但封德彝對魏徵的看法並不十分認同,他反駁道: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人心越來越向奸佞訛詐發展。因此,秦朝用嚴酷的律令,漢朝則是王霸道相雜用,這些都是人心不穩造成的結果,不是不想將天下治理好。魏徵是個書生,不識時務,只懂紙上談兵。倘若聽信他的言論,國家的滅亡指日可待。因此,他主張實行嚴刑峻法,加強統治的力度,這一看法也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魏徵不甘示弱,反唇相譏,說道:古往今來大亂之後大治的例子比比皆是,黃帝、堯舜、商湯、周成王都是如此。如果按你所說,古人都人心淳樸,今人都漸漸奸惡,豈不是今天的人都變成鬼了嗎?那樣的話,人主還怎樣治理天下?

魏徵和封德彝二人各執己見,你來我往,爭得不可開交。但最後,英明的唐太宗還是採納了魏徵的意見,並據此制定自己的治國方略。

孟憲實先生說:“這是貞觀之治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辯論,是事關國家基本政策的思想交鋒,也可以說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這個爭論代表了唐初的兩種統治路線。兩種路線, 一是王道,一是霸道。”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看世事的具體時間和狀況,而此時的唐朝正是需要用“王道”來安撫天下臣民,而不是用“霸道”來武力鎮壓。

夢迴大唐貞觀長歌,一場辯論賽,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序幕

唐太宗親身經歷隋末大亂,更清楚地知道百姓之亂都是為時勢所逼。如果有一線生存之機,是不會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的。所以,李唐王朝雖然是靠“馬上”得了天下大權,但唐太宗認為此時應該“下馬”治天下。

事實證明,李世民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首開先河地組織了治世之道的辯論賽。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啟了大唐貞觀盛世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