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超級宏大的不斷融合和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中國這個從未斷絕的文明古國,生命力超級頑強。

縱觀中國幾千年大歷史,周秦之變是非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華夏內部的分裂與戰爭已經持續的幾百年,而在此期間,中原和草原之間,也相安無事,偶爾有零星的戰鬥,基本上依靠邊境上的武裝力量也能處理。

但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突然在中國的北方,彷彿從天而降一樣,出現了一個強大無比的匈奴帝國,就連身經百戰的劉邦,都差點死在匈奴人的手裡。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最終完成了帝國的整合,而在此前,完全都沒聽說過草原上有如此強大的武裝,他們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呢?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長城造就帝國

長城對於中國的意義,這個無需多說,但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其實匈奴的突然崛起,也跟長城有關係。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防備北方的壓力,開始修建萬里長城,當然這裡面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連線和加固,很大一部分是原來燕國趙國和齊國就已經修好的長城。

修好的長城非常的雄偉,跟秦始皇偉大的功業一樣,矗立在世人面前,但很快長城似乎就不起作用了,北方崛起了強大的帝國,匈奴。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說說道,遊牧民族的和中原王朝的互動關係了,遊牧民族戰鬥力強悍,但生產力不行,尤其是不會生產鐵器和一些生活必須品。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這樣一來,遊牧民族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強,一種是做生意,在春秋戰國的時代,也有強的,要不然燕國趙國就不會有長城,但依然是以做生意為主,因為中原這邊需要強大的草原馬,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正常人都知道,做生意肯定比搶劫風險小,於是在過去的成百上千年裡,南北兩邊互通有無,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但突然有一天,中原王朝原本大大小小和草原做生意的諸多國家,突然不做生意了,因為不需要馬了,而且還修建了長生,徹底阻斷了南北的來往。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這下對於北方的遊牧者來說可成了大麻煩,中原這邊的大統一,讓北方分散的遊牧部落沒法再做生意,你搶吧實力又不夠,於是在生存壓力之下,這些小部落有了聯合起來的去搶的慾望,就這樣一個匈奴帝國就突然興起了。

這種結果,可能是當年修長城的時候,沒有想到的,一個長城分了南北,更分了內外,從此隔絕開來,雙方都團結起來,因為只有在大帝國的模式下,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400毫米降雨線

長城的修建,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們今天看長城的走勢,基本上和400毫米降雨線是重合的,這是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漸形成的。

400毫米降雨線,是區分農耕還是遊牧的標誌,400毫米以上,是可以農耕的,400毫米降雨以下,因為雨量不足,就只能遊牧。

這是一條天然的分界線,有沒有長城,他都會存在,長城的出現,只是順應了這個自然規律,在大自然的分界線上面,又加蓋了一層人工建築。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這條線幾乎成了中原王朝的緊箍咒,自古以來,純正的中原王朝,很難穩定地統治長城南北,漢朝唐朝明朝都做不到,唐朝初期疆域廣大,其中還有很深的胡漢融合因素,中原王朝面對著長城,彷彿也成了自己的圍城,很難把外面的世界也控制雜自己手裡。

相反,那些遊牧民族,卻能入主中原,穩定地統治長城南北,北魏遼元清都是這種情況,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原王朝往外擴張的穩定規模,很難超過長城呢。

這裡面的秘密,就要回到文化上面,因為儒家文化,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儒家的邊界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儒家文化就誕生在中原這個非常特殊的環境之中,穩定的農業生產,是儒家文化產生的基礎。

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文化裡,所以感覺不到這種文化的特殊性他在什麼地方,只有透過比較,才能明白儒家文化他特殊在哪裡。

之前一直有西方人,把儒家稱作儒教,這裡不討論對錯,只看看對比的效果,就拿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國的儒家做個對比。

魯濱遜漂流記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個探險家,魯濱遜一個人流落到了荒島之上,這個時候,他的信仰不會崩塌,相反會更加堅定,因為只有內心的信仰,才能讓他活下。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但是一個儒生,如果流落到荒島之上,那麼他的儒學很快就會消散,因為儒家最本質的東西,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還是那種熟人社會的關係。

一旦只剩下你一個人,儒家那一套根本就不管用了,或者到了一個生產關係完全不一樣的社會,儒家也會變,比如說到了草原。

到了草原之後,一切都變了,一個儒生慢慢的也就適應了草原生活,時間長了,他也就不再是漢人了。

這就是儒家文化的特殊之處,他有非常強烈的地域要求,主要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生存模式,尤其是儒家文化不能深入到草原地區,這也就導致了儒家文化,完全無法理解草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這是純粹的中原王朝,不能穩定地統治長城南北最本質的原因,儒家文化不能生根發芽,就導致了你永遠把他們當做夷狄看待,根本沒法組織起有效的統治,就算是能夠打下來一些地方,統治成本非常高。

最可怕的是,統治一個地方,最有效的地方是移民,當年周天子搞的其實就會武裝殖民,但周天子有統一的文化禮儀標準。

如果中原王朝也搞移民,那麼儒家文化的弊端就顯露無疑,他不適應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如果你真的搞了大規模移民,第一代也許還認同自己的身份,第二代就完全是草原文化了,根本就不認同儒家文化,也就不認可自己是漢人了,你相當於是給敵人送彈藥去了。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發跡於草原或者東北這一代,尤其是東北這一代的部族就不一樣了,他們是多種生活方式的融合,尤其是隻要你到了中原,就能迅速理解中原的這一套,同時自己的那一套,也能運用的非常熟練。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文化不斷激烈碰撞的原因,儒家文化的確很強,甚至可以說是一直在不斷變化,但本質上卻是一棵參天大樹,離不開他生存的突然,無法把枝葉擴充到長城以北,一旦強行移栽過去,很快就變成另外的文化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明白為什麼古代中原王朝的觸角,總是無法觸達更遠的地方,就算是曾經到過,曾經在征服過,但很快就會退回到長城以北,本質上就是文化上不支援。

400毫米等降雨線,為什麼會成為中原王朝的緊箍咒,一越界就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