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我們無數人看歷史時,都有個壞習慣,那就是透過片面理解,為歷史貼標籤!

在史書影響下,產生好壞之分!

其實歷史人物那有什麼好壞之分,可是在長久一元論斷,二元對立思想指導下,中國人形成了是非分明的固有思維模式和好惡分明的二元對立思維!

於是,失去了辯證法和多維度思考的國人,會為無數突如其來的事情,而陣營明顯的對立!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中國人喜歡黑白分明)

這算好事?或壞事?我不予評價!

今日就說說,一個被一元論斷二元對立思想指導下,由雄才大略變荒淫昏聵的一代君王故事。

這個人就是春秋時候,晉國的君主晉獻公。

晉獻公本名姬詭諸,這名字和他的作為非常相似,詭異,詭譎,詭絕!

先看看其在歷史上的評價吧。

叔孫通:“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張九齡:“昔晉獻公惑嬖姬之讒,申生憂死,國乃大亂;漢武帝信江充巫蠱,禍及太子,京師蹀血;晉惠帝有賢子,賈后譖之,乃至喪亡;隋文帝聽後言,廢太子勇,遂失天下。”

司馬貞《史記索隱》:“獻公昏惑,太子罹殃。”

在這幾個知名古人的評價中,出現了數個諷刺詞語!

叔孫通說,晉獻公為天下笑,張九齡說,晉獻公聽信讒言,國家大亂,司馬貞說晉獻公昏惑。

說來說去,沒一個好詞,幾乎將這晉獻公蓋棺定論為一個昏聵之主了。

好吧,作為成語“假道伐虢”事件的主角,我不知晉獻公對此當做何感想!

也許他會說,我主掌晉國,擴地千里,國家版圖擴大了三倍,從一箇中等國家,變成舉世公認的大國,要不是我,重耳小子如何有能成春秋霸主的機會?

你們這群人這,真是翻臉不認人,抓住我廢長立幼,寵愛驪姬,引發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逃亡,晉國內亂就把我說的一無是處。

是不是太過分了!

如果晉獻公在天有靈,應該會如此為自己辯解!

那麼被蓋棺定論是亂政之舉的廢長立幼事情到底如何?為何一代英主會做這樣昏聵的事情就值得研究了!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晉獻公)

其實任何一個能在惜墨如金的史書中留名人物,沒一個是庸才,反而都是人精。

只是,不在其時如何看的清他們的做派和荒唐!

你以為的荒唐,也許是英明甚至無奈,或者私慾的集合也說不定。

談這個之前,先談談春秋時期的宗室問題。

在《周禮》制約下,在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中,其實春秋時代,無論何國家,歷代國君其實都是嫡長子繼承製下的一脈相承,而沒有繼承權的其他宗室後裔,則被稱呼為”公室“。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被殺光的公族)

嫡系為君,這旁支地位也不低,都是處於大夫,公卿等重要職位!

原因也很簡單,自己家人放心,辦事能力也還行!

放著親戚不用用外人,這古往今來都不是中國人的選擇。

這樣的繼承製度一直很穩定,但是在晉獻公他爹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出了差錯!

晉武公其人,是犯上作亂的典範,本是”公室“出生的他,屬於晉國君上親族,卻在受封曲沃後一點也不安份,而是不斷作亂,政治鬥爭持續十多年。

這十多年間,晉武公連殺三任晉國君王!

最後搖身一變,在獲得周王室冊封之後,成了名正言順的晉國君主!

奪權之路,血海鋪就,可是這樣的奪權之路也有後遺症!!

這後遺症讓”公室“出生的晉武公後怕不已?

害怕什麼?

不過是害怕後世有人有樣學樣,用”公室“之名行造反作亂之實而已。

這算人之常情啊,大家本是一家,你殺人上路,當然也要想自己被殺那天。

於是削弱”公室“成了晉武公的選擇,他在位時候幾乎殺盡了晉國剩餘的其他宗親,除了自家人可謂一個不留。

後來繼承位置的晉獻公看著自己爹的決然手段,也學習自己爹的舉動,對晉國公室做了一次徹底的清算,上任八年,在地位穩固之後,將自己家的直系親戚也殺的一乾二淨!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晉國霸業,血火河山)

整個晉國除了他們一家人外,再沒一個親戚,斬草除根。

所謂帝王無親情,狠辣果決才是君王之道,此話由此可見!

沒有了公室,這官還是需要人當啊,於是其他不屬於公室的人才紛紛上位,晉國的人才引用機制,從此煥然一新,開始了任人唯賢的時代,也促成了晉國的強大。

不過,最後也引發了晉國的滅亡,這是後話!

可是帝王,從來都是不安的存在,特別是雄才大略心狠手辣的主,更會不安!

原因也很簡單,自己爹那麼狠毒,自己也那麼狠毒,自己的兒子看見了也會受影響啊?

所謂言傳身教,好的是教育,不好的是什麼?

晉獻公也害怕自己兒子給自己玩一出殺君奪位。

基於這樣的不安,晉獻公和自己的兒子,太子申生的關係非常不好,原因也很簡單,這兒子太優秀了,對外帶兵是好手,對內和群臣關係融洽!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皇權具有排他性)

內外結和之後,隱隱有晉國第二人的地位!

王權和皇權都有排他性,如果有人威脅自己的地位,一般有兩個選擇!

第一:殺掉

第二:打壓甚至流放

面對有威脅的兒子們,晉獻公也是如此做的,殺自己兒子,果決狠辣的晉獻公當時還做不出來,也害怕輿論壓力,於是就吧三個成年的兒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外派出去!

只要不在中央,就不會出大事,這是晉獻公的想法!

就這樣成年的三個兒子全部都成了特派員,申生駐曲沃,重耳駐蒲邑,夷吾駐屈邑。

看上去是獨當一面,也從側面告訴自己這三個兒子,你們繼承人的位置,估計旋了,特別是對太子申生而言,這外派就等同於流放!

如果用厚黑學的理論看這事,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下晉獻公的真實意圖!

他是希望用失去繼承人位置這樣的方式,來測試自己兒子們的心態,進而看誰忠誠!

如果假設成真不可謂不惡毒。

對於晉獻公的心思,其實當時很多聰明人都看出來了,他就是害怕自己成年的兒子對自己有威脅,才這麼做的!

於是才有了後續的幼子奚齊被指定為繼承人,至於原因,除了對於幼子奚齊生母驪姬的寵愛之外,更多的是年齡差優勢造成的。

當時的晉獻公年歲已不小,但身體還不錯,自認為可以活不少年,而小兒子奚齊年紀幼小,等到他長大,自己估計將歸於天命,等待不了多久就可以繼位,又如何會鋌而走險行奪權之事?

而且孩子小就有了可以在教育的機會,晉獻公估計也想著每天言傳身教,最後父慈子孝這樣頤養天年的場景。

於是,選擇自己的幼子繼承位置就有了必然性。

至於其他公子的威脅,只要他們敢於謀反,平定就好了。

正好為自己選的小兒子鋪平道路。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惡毒的計劃,讓自己兒子到處躲避)

這樣一出惡毒的謀劃,促成了晚年晉獻公”廢長立幼“的昏聵之名。

可是事情並不如晉獻公所想,他那三個成年的兒子居然都隱忍了,一個也沒造反!

最後忍不了等不及的人反而成了晉獻公。

晉獻公21年,在寵妃驪姬影響下,晉獻公認為自己的兒子,太子申生意圖謀害自己,就逼迫其自殺,隨後又在接下來兩年間,陸續出兵討伐蒲邑和屈邑。

外派與蒲邑和屈邑的剩餘兩個公子,重耳逃亡翟國,夷吾逃亡梁國。

接二連三對自己兒子下重手打擊,最後三成年兒子,一死兩逃亡,晉獻公安心了!

在他呼籲長嘆之下,是父子親情的斷絕和倫常的失衡,這必然造成國家的動亂。

可是這一切當時的晉獻公並不在乎,反而在穩定國家局勢之後,開始了新一輪擴張之路。

假道伐虢就是穩定國內後的產物,透過這一詭計,虢國這個老牌諸侯國,這個和晉國對立百年的對手被徹底打敗!

吞併虢國之後的晉國,國家實力進一步強大起來!

此國三代君王絕情忘親,殺光親戚,興盛國家也埋下憂患與昏聵之名

(假道伐虢成經典計策)

進而為後續的晉文公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基礎!

由前文所述這一系列謀劃我們可以看出,在歷史上被評價,因廢長立幼而成昏聵之主,因寵愛驪姬而被評荒淫無度的晉獻公,其實是一個狠毒而又決斷,才智出眾的政治家!

那有半點昏庸之態?

可惜的是,晉獻公算盡了一切,絕透了親情,也讓自己的安全萬無一失!

唯一沒想過的是,自己會那麼早死,留下孤兒寡母,最後引發國內動亂。

年僅十四歲的幼子奚齊完全掌控不了局面,最後被曾經的太子申生心腹權臣裡克,聯合不滿驪姬的人一起在晉獻公葬禮現場發難!

裡克殺死奚齊,接受託孤重任的荀息無奈只能改立卓子為君,不久當時大權在握的裡克又殺害卓子,連續兩任晉國君王死於非命!

生前一心求安穩的晉獻公絕想不到,自己屍骨未寒,寵愛的驪姬還有自己的繼承人就會死於非命!

正所謂,決絕忘親之人,必有後報,不是生前就是死後。

至於晉獻公的非凡功業,也因為死後的一系列動亂而被打擊的煙消雲散!

留下的不過是自己兒子重耳的傳奇故事,還有一個迫害親生子,寵幸驪姬廢長立幼的昏聵無能形象!

可悲亦可嘆之餘,不得不說荒唐的歷史,必有其必然性。

晉國也因此這連續三代君王的絕情忘親之舉,埋下了滅亡的隱憂。

沒有了”公室“勢力的晉國,不得不重用非同姓的外人做大夫和卿相。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經歷過晉文公的霸業之後,晉國公族式微,卿相做大,成了政治的常態。

直到六卿之亂,極至後續的三家分晉,晉國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