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爭,唐睿宗只能勉力維持平衡

唐睿宗李旦和哥哥李顯一樣,都有兩次登基的經歷。李旦第一次登基,是因為武則天廢黜李顯,第二次登基,是因為韋武集團被剿滅。李旦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當武則天權勢熏天的時候,他選擇主動讓位;當武則天為選擇繼承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主動退出競爭。但是李旦二次登基後,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讓他不得不捲入其中。

唐睿宗二次登基後,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頗費了些腦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帶頭起兵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蕩平了韋武集團,是最大功臣,理應受封太子。但是,李旦第一次即位的時候,曾經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從宗法制的角度來考慮,他應該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讓人意外的是,李成器主動退出競爭,這讓唐睿宗省去了很多麻煩,最終選擇立李隆基為太子。

面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爭,唐睿宗只能勉力維持平衡

太平公主的性格很像武則天,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唐睿宗對這個妹妹頗為器重,經常主動要求她參與軍國大事。當時,朝中大臣也對太平公主寄予厚望,認為她能夠幫助睿宗重整朝綱,恢復貞觀之風。最開始的時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關係融洽,但是隨著前者登上太子之位,兩人之間碰撞不斷,矛盾越來越深。

太平公主認為,李隆基只是一個

26

歲的年輕人,在自己的支援下坐上太子之位,應該按照自己的意圖辦事。但是,李隆基為人機敏練達,胸懷抱負,他的目標是登上皇位,絕不會任人擺佈。在李隆基的默許下,一批朝臣不斷觸碰太平公主的利益,睿宗朝很快就形成了兩股相互對立的政治力量。

面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爭,唐睿宗只能勉力維持平衡

太平公主想廢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她有一個看起來很正當的理由,那就是李隆基非嫡長子,按照祖宗家法不能立為太子。不過,太平公主原先贊同立李隆基為太子,半年之後就出爾反爾,這也讓她的理論站不住腳。而且,歷史發展到李唐王朝,所謂的宗法繼承製早就不再深入人心,自從李世民奪位之後,唐朝的皇位更替就不再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太平公主的做法也很難得到強有力的支援。

當然,太平公主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得搏一把,她選擇支援嫡長子李成器,主要是因為李成器性格軟弱,很容易受人控制。唐睿宗既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又需要得到太子李隆基的政治支援,只好採取平衡戰術,處處維護太子的地位,時時袒護太平公主的黨羽,希望他們能夠和平共處。但是,唐睿宗過度縱容太平公主,還是起到了負面作用,助長了太平公主黨羽的囂張氣焰。

面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爭,唐睿宗只能勉力維持平衡

當時,有人故意在李隆基面前說,天下只知道太平公主,哪知道什麼太子殿下,宮廷鬥爭更加激化。唐睿宗忍受了半年多兩人的權力之爭,實在是不堪其苦,萌生了退位的想法,很快就頒佈詔書,命令讓李隆基監國。以李隆基當時的力量,還不足以控制整個朝局,他只好上表推辭。太平公主集團不甘心認輸,在朝廷上百般阻撓,唐睿宗只好做罷,兩大集團的第一次正面鬥爭,以雙方打成平手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