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諸侯享受著高度自治,但是依然向周天子履行相應的義務。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在此期間,各個諸侯國也湧現出一大批的君主,有人說春秋戰國那麼多君主,卻很少有昏君,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如果真的有昏君,那他統治的那個諸侯國早就被吞併殲滅了。

哪裡還能撐到最後呢?尤其在戰國時期,七個大國,如果是小國出現昏君,那麼很快就會被周圍的幾個國家吞併,比如宋康王,國家不大,想在國家搞獨裁統治,結果被齊國給滅了,自己也死於非命。如果是大國出現昏君,那麼周圍幾個虎視眈眈的國家就會一起來享受這塊肥肉,比如齊湣王,自以為很強大,作威作福,結果五國伐齊,國家差點給滅了,齊湣王也被楚國人給殺了。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戰國時期的軍備競賽,決定了一國之君想要坐穩位子,必須得克勤克儉,禮賢下士,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絲毫懈怠不得。

國君一旦胡作非為,或者過分昏庸,就可以導致國毀人亡。在這樣一個一不留神就被消滅的時代,國君過著刀口上添血,哪裡能出現一個昏君呢?

其次,那是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特殊時期。社會上,奉行俠義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和荊軻在易水旁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千古絕唱。戰國時代養士之風風靡一時,養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這些士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周遊列國,奔走呼號,發表自己的見解,活躍了戰國時代的學術空氣。從當時的社會風氣來看,如果有昏君,那麼他一定會被罵死,被唾棄。這樣一來做昏君的成本很高的。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最後,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君王的權力其實是下放的。

這時候的君王、大臣、卿大夫都愛開府養一群幕僚。

而這個時代不僅周天子沒有實權,實際上中原大部分諸侯國的君主也失去對國家的控制力,權力下移到卿大夫,而卿大夫的大權則掌握到家臣手中。

這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諸侯國內部鬥爭沒有一刻是停下來的。比如晉國有六卿,鄭國有“七穆”,魯國有“三桓”,齊國有田氏,三家分晉等等,國君甚至是形同虛設,稍不留意做了昏君,那不是篡位就是被滅。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很少有昏君?

春秋戰國之所以很少有昏君的出現,一方面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賢君統治的諸侯國才能存活下來。另一方面是“鯰魚效應”,做昏君的成本不僅很高,而且這樣一個權力不集中的時代,根本沒有做昏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