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乾隆主抓下的官修書目《貳臣傳》

乾隆四十一年(1776)突然決定編撰官修史書《貳臣傳》,該書統計了明朝叛徒120人,根據情況又將其劃分為甲類和乙類。所謂甲類就是投降清朝後功勳卓著的人,乙類就是投降清朝後毫無建樹的人。從努爾哈赤第一個投降的低階軍官李永芳,到滿清入關前高階將領洪承疇算起,這120人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道德的譴責和精神壓力上的巨大代價,在長時間內,這些投降人物成了大清敏感話題,鮮有涉獵。

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清高宗乾隆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自認政治超高水平運轉,經濟高度繁榮,為進一步夯實其執政基礎,繼續佔領傳統政治道德高地,對全面綜合評價“貳臣”,對今後大清是否繼續出現“貳臣”給予強烈警示:任何時代做了“投降派”,結局和歷史名聲都不會好,乾隆以實際行動再次否定大清歷史上的所有“貳臣”,給此後的臣僚不做“貳臣”以深深告誡。

這一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體現的更為明顯,朱元璋對”貳臣“的處理更早更迫不及待。朝末年的禮部尚書危素,在元朝被攻滅後,投井自殺被救,雖然是漢人,但能否堅持從一而終的最高原則是考驗是否為忠臣的唯一標準。

朱元璋認為他既然能為元朝自殺,還算忠義之人,於是他把安排到自己身邊當侍從文官。然而時間日久,一種無形的彆扭越來越讓他對危素反感。直到有一天朱元璋閒坐,危素從門外進來,小心翼翼。朱元璋聽到聲音問:“來人是誰?”危素答道:“老臣危素。”朱元璋對危素的坦然自若語氣十分反感,冷冷地說:“老臣危素,我還以為是文天祥呢!”此後朱元璋因為看元朝宮廷馴養的大象表演,而大象很不配合,一怒之下讓人把大象殺了,事後一想覺得這個大象是忠心故主,應該表彰,然後叫人做了塊牌子,上面寫“危不如象”對危素進行嘲弄,最後乾脆將他流放,危素最終抑鬱而死。

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朱元璋畫像

顯然朱元璋對“貳臣”的投降派處置的太早了,這與清代百年後才提起大相徑庭,乾隆在決定編纂《貳臣傳》的同時,更安撫這些“貳臣”的後代。乾隆在提拔一個叫李侍堯的滿洲副都統人事任免案,理由是違反祖制。所謂祖制即是漢族武官不能出任如此要職。乾隆立馬駁斥吏部官員意見說:“李永芳的玄孫,怎能與其他漢軍相提並論?”《嘯亭雜錄》

乾隆所說的李永芳究竟為何人,其功勞竟然可以庇廕祖孫如此之久,引得乾隆竟然以如此高規格重視?甚至要透過提拔其玄孫作為其隆重的身後待遇。原來,李永芳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但是他卻是大明王朝第一個投降的武官,一度開起了明朝武將投靠後金的先河。乾隆這樣做訊號很明確,就是該否定的必須否定,祖宗所做與後人無關,依舊提拔重用,給了這些“貳臣”後代們一顆定心丸的同時,他們唯有更加賣命報答,可謂乾隆權術宜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清史稿》以極其短促給了大明投降派洪承疇五千四百八十八字的介紹,而其中關於祖大壽投降清朝六年後的記載僅有幾十個字:“明年,世祖定鼎京師,大壽從入關。子澤賻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大壽卒。”以此可知,投降後的祖大壽過得並不好,而他對於當時的後金來說只是一個招降棋子。

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投降滿洲的明朝重要將領洪承疇

明軍將領盧象升慘烈戰死,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戴孝出征)。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諡忠肅。黃道讓作輓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岳家哀,盧家尤哀”之語。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牆低矮,城破,一家四十餘口皆壯烈戰死。明思宗聞訊,追復其故官,給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時,給予諡文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專諡忠定。

乾隆在同一年裡立“貳臣傳”又給明朝為國捐軀的忠臣給予諡號,進行高度評價絕非偶然,而是站在整個統治高度和道統高度進行的一次全方位總結,旗幟鮮明地否定了“貳臣”,高度褒揚了能夠堅持忠孝立場的明代捐軀將領。

乾隆為何對投明朝投降者定為貳臣?

乾隆盛世

從根本上來說,到了乾隆統治中後期,乾隆進一步收緊文字管控,製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其重新評價歷史人物,對於形成一條全國上下統一的意識形態非常必要,從統治基礎上來看,劃分道德標準和忠奸標準都反映出乾隆進一步警惕任何組織上的造反,讓所有臣下都不做“貳臣”而要做“忠臣”,並以充分理由顯示滿清已成為最正統的歷史接棒人。

不光如此,乾隆認為在他幾十年的努力下,已經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完美“盛世”從人口規模和當時的經濟總量來看都成了支撐“盛世”的資料支撐,乾隆甚至意識形態和決定歷史程序的重要人物是非觀念的評定價值,在國家水平執行良好,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下,力求實現乾隆盛世的長治久安。

作者:趙立波

參考資料《清史稿》、《乾隆傳》、《清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