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上京遺址

在五代十國時期,燕山北部的契丹部落崛起,建立了大遼帝國。其政權接受漢文明的程度較高,是此後宋政權的主要對手,宋遼二者堪稱新一輪的南北朝。上京臨潢府是契丹建立政權後最早的都城,也是最重要的都城,在遼國曆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遼上京規制

歷史上的遼國一共有五個都城,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左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遼國皇帝實行四季捺缽,就是皇帝和其牙帳全年無休止地在五京之間來回巡遊,體現了契丹的遊牧性,看起來契丹好像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但其實遼上京的地位在其餘四京之上,自始至終都是遼國的主都。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貴族

我們結合今天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遺址的挖掘結果來談談遼上京的規制。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遼,為了方便以下皆稱遼。918年,耶律阿保機決定在“西樓”建立都城。《遼史》說,上京臨潢府在漢代時歸東郡,遼太祖阿保機在神冊三年(契丹年號,公元918年)立都於此。當時的禮部尚書、漢人康默記負責修造。但上京的設計者是誰卻至今不知。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國皇帝

鳥瞰遼上京,上京呈“日”字型,以穿過城池的沙力河為界,北城為皇城也稱內城,南城為漢城,也稱外城。皇城為契丹人所居,皇城之內有宮城,為皇帝所居;漢城為漢人、商人所居。這也就是著名的南北官制的起源,“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皇牆為夯土,平均高在6-9米。根據遺址現階段發掘可以確定,皇城有四門,即北門拱辰門、西門乾德門、南門大順門、東門東安門;宮城有三門,即西門西華門、東門東華門、南門承天門。和漢人南向而尊不同,契丹初期崇拜東方,以東為尊,這點在宮城、皇城東門規制都高於其他幾門就可以看出。兩宮的東門都是一門三道結構,就是一個超大的城門洞,裡面有三扇大門對應三條道路;而其餘諸門都是一門一道。在東向為尊的指導下,遼上京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東向中軸線來佈局宮城內建築的皇宮。以東華門為起點,向正西方向修建主要建築。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上京沙盤

皇城之內,除了契丹人的生活住宅,還有幾個地標建築。首先就是各府衙的官邸,其次有孔廟、佛寺、道觀,可見契丹實行了宗教自由。漢城儲存較差,遺址挖掘成果較少,大體來看,漢城牆高為2-4米,佔地面積也小於皇城。

總的來說,遼上京的營造既體現了漢族皇權思想,又儲存了契丹本部落習俗。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遼上京漢城

二、遼上京的政治地位

947年,契丹國改國號為遼,契丹可汗改稱皇帝,上京也成了遼帝國的政治中心。至遼興宗時期,遼國五京制度建立,但與上京相比,其餘四大都城與其說是都城,不如說是防守嚴密的城防要塞。其餘四都被遼皇帝看重更多的是因為其軍事地位,而非政治意義。只有上京地處內地,是阿保機時代就經營的都城,所以上京的政治地位十分突出。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契丹人

因為皇帝只有一個,還要按季節四處溜達,所以遼國在上京設立了留守一職,這個官職特別像明朝遷都北京後在南京設定的留守官,負責皇帝不在都城時的一切事務,權力極大。

遼太宗時期,初設留守。“

太宗凡親征,(耶律李胡)常留守京師

”,但在這個階段留守還只是個許可權,而非正式官職。直到943年《遼史》有了“上京留守耶律迪輦”一句,留守作為一個官職才正式出現。留守是典型的漢官名稱,也是一種臨時差遣,體系上屬於南面官,他是皇帝不在時守護都城的最高首腦。但根據史料所證,當這個官的人可不一定是漢人,而是遼皇帝所信任的宗親重臣。當皇帝回京,留守的許可權一律自動解除。除留守本人外,留守還配備了一應屬官。最著名的上京留守就是電視劇《燕雲臺》中和蕭太后有曖昧關係的韓德讓。韓德讓和他爹韓匡嗣都是上京留守,韓德讓“

遙授彰德軍節度使, 代其父匡嗣為上京留守, 權知京事, 甚有名

”。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韓德讓和蕭太后

遼國(916年開始)一共存在了210年,上京留守一共有37人, 伴隨遼國始終,其中耶律皇族佔了22人,蕭氏後族佔了10人,漢官5人。這37人中有王爵者佔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見上京和上京留守的重要性。

三、上京的經濟地位

上京的戰略地位並不突出,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但遼國的經濟結構是兩種模式,遼人遊牧,漢人、渤海人農耕。遼上京實際是遼國遊牧區和農業區的紐帶。

上京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上京臨近潢水,所以稱“臨潢”。周圍是平整的草原,平地充足,是上好的農田。自唐末開始,契丹頻繁南下中原掠奪人口和財貨,稱之為“打草谷”。遼國建立之初,其掠奪的漢人不下40萬,這40萬漢人大部分被當作農奴放置在上京周圍的草地負責開墾。在926年契丹又滅已經漢化的渤海國,大量渤海人亦被遷徙至上京周圍充當農奴。不論是漢人還是渤海人,農耕經驗都很豐富,因此上京農業得以發展。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契丹奴隸

遼上京種植的經濟作物種類極其豐富,主食有水稻、粟、黍等;蔬菜有蔥、姜、蒜、韭菜、芹菜;水果有梨、棗、杏、桃,甚至有西瓜。曾流落在契丹的文人官僚胡嶠在《陷虜記》中就記載了契丹人用農家肥種西瓜的事。

農業是上京的主要經濟模式,因為遼國的遊牧習性,上京雖然是主都,但絕不像漢人都城那樣有特別龐大的人口,所以上京的農業基本滿足了自給。比如遼中期以後,上京經常發生水旱災害,但遼國卻依靠戶部糧倉的倉儲渡過了災荒,“

私財及發富民積以振其睏乏,部民大悅

”;再比如遼道宗時,上京發生了水災,但因為朝廷發義倉平價,所以很快就穩定了市場。

遼國有5個都城,主都在哪?沒想到五京中的偏遠小城,最被遼看重

契丹人

文史君說

遼上京臨潢府,作為遼國五都之一,伴隨遼國始終,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地位都非常突出,是遼國的主都,其地位類似於北宋的東京開封。但是隨著遼國的滅亡,臨潢府隨即衰落。到了元初,臨潢府已被廢棄。2011年,國家對上京遺址開始考古挖掘,遼上京才重現人們的視野。

參考文獻

楊家駱:《遼史彙編》,鼎文書局,1973 年。

陳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 年。

曲勝楠:《遼朝以上京為中心農業輻射區研究》,內蒙古師大碩士論文,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