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對我國古代的歷史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他在古代帝王當中也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穩定了封建社會的發展根基,也穩定了華夏曆史的發展傳承。

我們民族稱為漢族、語言稱為漢語、文字稱為漢字,這都有大漢王朝有關,作為開國君主的劉邦,其所創造的朝代,所產生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如果不是他建立了大漢朝,或者說如果不是他結束了秦朝末年的混亂,那麼華夏曆史的發展可能會延緩許多。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劉邦功勞顯赫,後世評價卻褒貶不一

但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後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其中人們對他最大的質疑在於他對待功臣的態度上,事實上,劉邦並不是一個天生就擁有權勢地位的人,相反,他本身是一個市井混混,只不過在後來的農民起義中,順勢擁有了一部分的勢力而已,是西楚霸王項羽分封他為漢王,為他的發展奠定了根基。

劉邦這樣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之所以能夠與項羽一起推翻秦王朝的統治,然後又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是因為身邊從來都不缺少能人異士,在計策方面,他有著張良、陳平等人為他出謀劃策,這武將方面他也有韓信、京布、樊噲等人為他征戰四方,在治理國家整頓內部統治方面也有著蕭何為他疏通打理。

劉邦此人的心機頗深,在識人用人方面也有著幾分才能,因此才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但在他建立了大漢王朝之後,在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之後,對於曾經為他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卻並沒有以禮相待,反而對待這些人是異常的殘酷。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韓信、京布等人被殺,封地被收回;張良、陳平等人歸隱;樊噲被罷免兵權,一段時間之後,劉邦麾下本來是謀臣如雨猛將比比皆是的局面,變得無比的蕭條,身邊甚至沒有一個朋友。有人說,這是劉邦本身狠辣的性格所導致的,他就是擔憂這些功臣會篡奪他手中的權利,怕功高震主,所以不得不除掉。

劉邦為何誅殺功臣,其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

那麼這種觀點正確嗎?我們並不能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這種觀點也是相對比較片面的,事實上,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與功臣之間的紛爭比較複雜,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狡兔死走狗烹的背後,到底還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

劉邦心胸狹窄的性格,害怕功臣功高震主

當然,第一點確實是因為這些功臣功高震主,他們本身具有的才能足夠威脅到劉邦手中的權力;無論是韓信也好,還是英布和樊噲等人也好,又或者說是蕭何張良等人,他們要麼能夠在戰場之上呼風喚雨,在戰爭當中無往不利無堅不摧,要麼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相對於這些人來講,劉邦只是一個市井中人,他本身的出身就不好,在這些能力上又比不上我們上述所說的這些人,所以當他沒有把握去控制這些人時,只能夠選擇將這些人除掉。

秦始皇與劉邦處境相似,卻不誅殺功臣

當然,在這當中也有劉邦本身個人性格的原因,我們來看看與劉邦同樣處境的秦始皇,秦始皇胸襟寬廣,他帶領秦國一統六國的難度,絕對不比劉邦戰勝項羽要小,而秦始皇坐下的能人異士也並不比劉邦手下的要少。

可是在大秦帝國建立之後,秦始皇並沒有做出那種,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對於為大秦帝國的事業,做過巨大貢獻的人都是以禮相待的,他並沒有擔憂手中的權力會被分散;反觀,劉邦在大漢建立後,卻深深地活在這種恐懼當中,這本身就與劉邦的個人性格有著極大的關聯,蕭何就是因此變成“貪官”的。

那時候蕭何擔心劉邦會覺得自己,功高震主而將自己除去,所以,他只能夠變成一個所謂的貪官汙吏讓劉邦抓到他的把柄,一旦君主覺得有個能夠制衡臣子的把柄,那麼就會認為這個臣子能夠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不會急於對他動手,蕭何透過這樣的方式保全了自己,也說明了劉邦的個人性格。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劉邦的駕馭能力和眼界比不上秦始皇

同時兩個人馭下的能力以及他們的眼界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嬴政本身是貴族出身,他的家族經歷了幾百年的紛爭才統一了天下,而他本人也是難得的奇才,本身就有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自然對於臣子的統御也是非常具有把握的。

這一點是出身於市井的劉邦所不具備的;他只能夠防患於未然,就像曹操那樣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寧可背上殘忍的聲名,也不願意讓自己手中的權力受到任何的一點威脅,所以漢王朝建立之後,才會有著很多功臣命喪黃泉。

劉邦與呂后的背後博弈,殃及大臣

雖然劉邦的出身和自身性格對其誅殺功臣有很大的影響,但這也絕對不是劉邦殺害功臣的唯一因素,在此之外,劉邦與他的皇后呂雉之間的博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帝后之間的鬥爭往往比君臣之間的爭鬥更加殘酷,尤其是像劉邦和呂雉這樣共患難的帝后。

呂雉在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還只是一個市井混混,對於呂雉自然是沒有關心和愛護的,也可能是呂雉這個人本身的心思比較深,目光比較遠大,又或者說是歪打正著,但無論怎樣說,呂雉對於劉邦以及他身邊的一些人都照顧的很好。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呂雉與劉邦是患難夫妻,得到大臣的支援

劉邦本身也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人,他與呂雉之間的地位差距並不大,在那個時候,社會對於女性的禁錮還沒有那麼嚴重,像後來漢武帝的母親就是因為嫌棄自己的丈夫金王孫,不能夠賺錢養家又另嫁漢景帝的。

而呂雉雖然身為一個女子,但同樣可以擁有著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呂雉本身是劉邦共患難的妻子,幫助和扶植劉邦度過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可是當劉邦成為皇帝之後,卻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戚夫人身上,這一點本身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滿。

並不是因為大臣們有多麼可憐呂雉,而是因為君主劉邦太渣了,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君主能為了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放棄與自己同甘共苦的髮妻;更很有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利益而放棄他們。

呂雉與劉邦白手起家,共同創業,有共同的朋友圈

這是古代大臣的一種共性,這樣的擔憂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也正是因為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導致在劉邦與呂雉之間發生爭鬥的時候,大臣們並沒有一邊倒的支援劉邦,呂雉的陣營多少也是有一些人存在的。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當劉邦在與項羽進行爭鬥的時候,呂雉的呂氏家族就立下了汗馬功勞,族內有不少人身居高位,就連在鴻門宴上拯救了劉邦的樊噲也是呂雉的親妹夫;所以,在呂雉的謀劃之下,大臣們基本分成了兩派,她與劉邦的陣營幾乎是勢均力敵的。

呂雉殺韓信立威,大臣們都倒向呂后陣營

在此之時,劉邦完全將心思放在了戚夫人身上,並且企圖將呂雉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也送給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這一點徹底惹惱了呂雉,為了能夠使劉邦放鬆警惕,並且在自己年老色衰的情況之下依舊依靠自己,呂雉為劉邦殺死了韓信,以韓信的人頭為他立威鋪路,這讓劉邦深感輕鬆,因為韓信是一個讓他非常忌憚的人。

可是讓劉邦不知道的是,韓信的人頭可以說撼動了很多人的心,讓那些本來如同牆頭草的人都一邊倒的歪向了呂雉,因為一個連韓信都敢殺的人,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她誰都敢殺。因此在劉邦還沒有察覺的時候,他手中的權力已經漸漸地在向呂雉轉移了,當劉邦清醒過來的時候,呂雉的羽翼已經強大到他動不了了。

劉邦、呂雉為了儲位之爭,很多大臣被剷除

可是為了自己鍾愛的戚夫人,也為了自己喜歡的兒子劉如意,劉邦還是決定進行最後的一場博弈,所以他派遣了陳平企圖罷免周勃和樊噲的兵權,將這幾個人也都拉入到了泥潭當中,他將曾經維護過太子劉盈的周昌派去保護劉如意,讓忠誠的周昌站到了與呂雉對立的局面當中。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整個朝堂上因為帝后的紛爭而被搞得十分混亂,許多的大臣被糾纏在其中無法自拔,是死的死,罷免的罷免;正是因為劉邦和呂雉的博弈,許多功臣因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而被除去。所以我們說,劉邦和呂雉之間的較量是導致後期功臣被殺和罷免的一個關鍵因素。

郡國並行制度是為諸侯王的反叛提供客觀條件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劉邦所實施的郡國並行制度,給了很多被分封的諸侯王反叛的理由。大漢王朝建立之後,劉邦總結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度,他本身並沒有否定郡縣制度的作用,但當看到一個推行郡縣制度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可推行分封制度的西周卻存在了幾百年時,他還是對僅推行郡縣制度這種行為產生了懷疑。所以,他決定在漢朝推行郡國並行制,也就是一種諸侯國和郡縣同時存在的制度。

可是諸侯國一旦存在,那就說明諸侯王必定想有著一定的自治權,必定會有獨立的領土和人口,就像周朝後期會出現春秋戰國那樣,漢朝所分封的諸侯王也必定會有脫離漢朝皇帝統治的慾望,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企圖反抗劉邦的統治。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劉邦的出身給其他諸侯王反叛的底氣

並且劉邦的經歷也給了他們反叛的底氣,因為劉邦的出身並不高,他就是有普通人也能登上皇位的最好例子,那麼一個本身是普通人的劉邦可以,已經成為了諸侯王的他們又怎麼不可以呢?所以後來彭越、英布、京布等人紛紛開始反叛,開始企圖脫離漢王朝的統治。

有史書記載,當劉邦對戰英布的時候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大體意思是覺得漢朝對他不薄,甚至在天下平定之後還給他封地,給他相應的權利,為什麼還要選擇反叛呢?英布只說了一句話,叫做“

我想成為皇帝”

時隔多年,我們沒有辦法去尋求這則記載的正確性,但它卻很好地說明了各大諸侯王心中的慾望;所以對劉邦來講,雖然這些人曾經為他的漢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為他征戰四方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也幫他打贏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他們現在卻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企圖推翻自己的統治而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這是劉邦無法忍耐的,也是每一個皇帝都無法忍耐的;所以,雖然他們曾經的功勞很大,可當他們有反叛之心時只能被消滅;其實這不僅是劉邦在位時期有過這樣的情況出現,漢景帝史更是爆發了七國之亂,是各大封國聯合起來對抗漢王朝的爭鬥。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有一部分曾經的功臣在安定之後是選擇了反叛的,而他們之所以反叛,是因為郡國並行制度給了他們很大的自治權,讓他們有著反叛的心思和能力;事實上,漢朝初期的時候,因此而喪命的曾經的功臣不在少數。

所以我們說,劉邦所推行的郡國並行制度,是導致劉邦與功臣反目的其中一個原因,畢竟權力的誘惑太過於深重,而人對於權利的慾望就像是高山滾石,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小結

從以上敘述

,我們可以看出,在漢朝建立後的很短一段時間內,導致很多開國功臣不幸凋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有劉邦的個人因素,他的個人性格,他的出身以及他的統御能力都對這件事情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蕭何因為熟知劉邦的個人性格,選擇成為一個“貪官汙吏”,張良也因此選擇了歸隱,劉邦與自己的皇后呂雉之間的博弈,也是影響開國功臣命運的關鍵,畢竟為了拉低對手的實力,不得不想方設法地除去對方陣營當中的人,以保證自身在這場博弈當中取得勝利。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並非兔死狗烹,背後制度給大臣反叛底氣

在前期,呂雉為了迷惑劉邦而殺了韓信,後期,為了對抗劉邦又拉攏了張良、陳平、樊噲等人;除此之外,劉邦所推行的郡國制,讓一部分開國功臣有了繼續做大的慾望,讓他們與大漢王朝反目成仇,最終落個失敗之後身首異處的下場。

所以,當我們去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時,不能只看表面的因素,也不能單純的只看君主的個人因素,很多時候皇帝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他們自身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更多的時候,皇帝也不能夠去按照自身的心思和喜好去處理所有的事情,不得不平衡國內的各方利益。

皇帝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自身的統治,他們也曾殺過很多人,這一點在後世歷史當中更是多有發生,像漢景帝不得不殺了晁錯以求國家穩定,後來的光武帝劉秀連自己兄長被殺也要忍耐,甚至還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人為皇后,這些人雖然有著自身個人因素的原因進行牽扯,同時他們的生活也是一場無奈。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後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