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走向人生顛峰。

一天夜裡,小偷入室偷竊,先潛藏在屋頂房樑上。因為屋裡還有一小孩在讀書,亮著燈。可小偷心想,此時夜已深,讀書也讀不了多久也就睡了。於是,靜候入睡。可是屋裡那小孩,把一篇短文背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會。小偷睡過去一次又一次,他還在背那篇文章。小偷對他的笨實在忍無可忍,遂從房梁跳下來,破口大罵:“你這種笨腦袋,還讀什麼書。”隨後自己便把文章脫口而出,揚長而去。這個笨小孩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清朝1811年,湖南湘潭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政治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人生起點極低,家族世代務農。智商平庸,一個秀才考了7年。性格缺點多,如浮躁、傲慢、虛偽和好色等。但最終不只自己位極人臣,封侯拜相。還能平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培養大批國家棟梁,為國家作出重要的貢獻。最後做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及最終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那麼曾國藩是如何完成脫胎換骨的?

曾國藩: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走向人生顛峰。

曾國藩人生三次大改變:

1。讀書生涯:落榜被辱,發奮讀書改變命運。

曾國藩14歲就開始和36歲的父親曾麟書一起去考秀才,連續考了5年,也是年年落空。父親四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而且眼看兒子曾國藩又和自己一樣,年年考,年年落第。所以曾家父子成了人們嘲笑的物件,人們提起這對父子,最愛說他們家祖墳沒冒青煙,還整天痴心妄想著升官發財。這次是曾國藩第6次科考,不但又落榜了,還在另一張告示牌上發現了自己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被學府“懸牌批責”。其實每次考試後,主考官都會挑幾篇文章出來,作為反面典型。主考官說:“曾國藩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為戒。”

這次“公告批評”是曾國藩人生第一次被人當眾批評,對他刺激極大。回家後,閉門不出,一心讀書。而且曾國藩還為自己取號為“滌生”,意思是“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換句話說,他是要把過去的失敗和屈辱徹底掃去,重新做人,發奮讀書。第二年,第三年,曾國藩接連考中秀才和舉人。並在道光十八年,也就是1838年進京考中進士。這一年,他才28虛歲,因為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為38歲。金榜題名後,曾子城正式改名為曾國藩。國藩,寄意為“國之藩籬,世之楷模。”

曾國藩: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走向人生顛峰。

2。京官生涯:當官被嫌,立志修身改變自己。

1839年底,曾國藩告別家人,從湖南起程前往北京當官。1840年春,被授職為翰林院檢討,正式開始了京官生涯。翰林院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曾國藩和同事們相比,就是一個典型的湖南土包子,湘音重,穿著差,見識少。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基本沒讀過書。原因是曾國藩以前讀的只是基本的應試教材,所以比較孤陋寡聞,從氣質到觀念都是非常庸俗的。所以和別人聊不來,被人看不起。還好翰林院是全國最好的圖書館,所以曾國藩只好又埋頭讀書。

一天,曾國藩在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到王陽明在12歲時,就想立大志。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就是問老師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老師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思考了一會,才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賺大錢。”王陽明不滿意老師的回答,自己說:“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讀書做聖賢。”後來王陽明進士考試,也兩次落榜。人人都以落第為恥,但王陽明卻說:“世人皆以落第為恥,吾以落第動心為恥。”

讀了這些,曾國藩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因為這兩點恰好處處擊碎曾國藩引以為傲的內心;第一,他就是落第受辱後,才發奮讀書。第二,他發奮讀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也就是曾國藩意識到自己恰好是王陽明所討厭的平庸者。所以曾國藩學習陽明心學之後說了兩大名言,一句是“內斷於心,自為主持”。就是說,以後開始做人做事要聽從內在的良知良能,而不是聽從外在的榮辱得失。另一句是“重開天地,另起爐灶”。從追求升官發財,轉為追求成賢成聖。三十而立,就是曾國藩決定在30歲這年立志做聖人,因此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確立做聖賢的志向後,曾國藩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而且知行合一,開始寫日記,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念頭都符合聖賢標準,時刻保持自覺自律。讀曾國藩日記,你會發現聖賢,也是活生生的人。因為曾國藩在日記裡充滿了自我掙扎:

1840年,六月初七在日記說:“留館後,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覺過了四十餘天。”在翰林院工作的開頭四十天,雖然天天想著做事,可實際是什麼正事都沒做。每天就是串門聊天,飲酒下棋。

1842年,十月初四在日記說:“示以近作詩。讚歎有不由中語,談詩妄作深語。”黎吉雲來拜訪曾國藩,拿了一首剛寫的詩,請曾國藩點評,曾國藩感覺這詩寫得不行,但是一開口,卻言不由衷地誇獎起來。

1842年12月,曾國藩得知朋友納妾了,長得還很漂亮。於是藉故到這個朋友家,聊了一會天后,再三強迫朋友把小妾領出來讓他看看。回家後在日記裡寫道:“友人納姬,欲強之見,狎褻大不敬。”還有一次,他和一個朋友聊天,那個朋友說起自己如何情場得意,曾國藩“聞色而心豔羨”,在日記裡罵自己“真禽獸矣”。

1846年,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殺人,朋友邀請他去看熱鬧,他欣然樂從。走在路上,曾國藩突然覺得,自己居然浪費時間看這種熱鬧取樂。實在是良心喪盡,還談什麼做聖人?

1869年,八月二十在日記裡說:“念生平所作事,錯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及。”

1872年,二月初一在日記裡說:“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曾國藩此時已經61歲,將死之人,還是不忘反省和積德。

如果我們要學曾國藩就學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自我反省精神。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缺德,才會積德。就是因為這種自省自律的精神,讓曾國藩深受道光皇帝的賞識,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官從1840年的翰林院檢討到1849年的禮部右侍郎。清朝的官制是“九品十八階”,每一品級有從品和正品之分,禮部侍郎是正二品。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十二日,道光皇帝逝世後,曾國藩不識時務,得罪了咸豐皇帝。皇帝便派他充任江西鄉試正考官,還同意考試結束後放曾國藩兩個月假,可以順理成章地回家探親。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

曾國藩: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走向人生顛峰。

3。為將生涯:帶兵受屈,自利利他改變世界。

1852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因母親逝世,在家丁憂的曾國藩奉旨辦“團練”,就是湘軍的開始。曾國藩奉旨建軍的起因是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底,咸豐皇帝即位不久,太平天國就在廣西金田起義。這支起義軍越戰越勇,從廣西打到湖南,現又攻入湖北,發展到人數已高達三十多萬人。清朝正規軍綠營兵根本不是起義軍對手,所以咸豐皇帝除了命各地官員拼死抵抗外,還詔命像曾國藩這樣的在籍官員出山,興辦“團練”,以打敗起義軍。

曾國藩選擇到省會長沙,招兵買馬。但苦於無錢無權,只憑一道人人都有,而且模糊不清的聖旨,能指揮的了誰,所以處處受阻受屈。後還因得罪了綠營兵,堂堂副部級官員,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還沒處講理。曾國藩在長沙已成為眾矢之的,每天都能聽見滿城官員對自己的譏笑之聲。曾國藩經過痛苦反思後,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捲鋪蓋走人。帶著自己募來的湘軍,前往湖南衡陽。從此堅定自己的強軍之路,決定沉下心來積累力量。

湘軍的戰鬥力來自曾國藩的反向思考能力。曾國藩在建立湘軍的時候,為了想“湘軍怎麼才有戰鬥力”,就要先分析“綠營兵為什麼沒有戰鬥力”。綠營兵敗就敗在制度缺陷上。第一是低餉制,晚清綠營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職業,要不養不活自己和家人,連自己都養不活,誰會拼命。第二是清代皇帝都怕軍官擁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視兵為國有,而不是兵為將有。所以每逢戰爭,東抽一萬,西撥一萬,臨時組成軍隊。這樣做的好處是,將軍和士兵之間互不熟悉,沒有私人感情,大家都只聽皇上的。但是壞處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彼此之間非常生疏,互不信任,沒有戰鬥力。

曾國藩建立湘軍時,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實行厚餉制。而且對湘軍軍官,更是採用高薪養廉的政策。實際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決物質基礎,因為人不利,事難成。湘軍在制度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曾國藩的這個做法,是基於最為樸素的認識,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曾國藩還為湘軍立下這樣一條規矩:“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喻利於義。將卒親睦,各護其長。”也就是某軍統帥戰死,除非本部有非常受擁戴的繼任將領,否則必全軍遣散回鄉,另行招募成軍。這樣一來,部下打仗的時候都會全力保護自己的長官。因為只有保住長官,你才有個人發展的機會。在軍內或打戰時只有互幫互助,才會對自己有利。並提出行軍以愛民為第一義,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所以曾國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把道德和利益合二為一。原本軍官與士兵互相愛護是一種道德要求,但曾國藩透過制度使這種道德要求變成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為。再加上曾國藩非常注重用洋槍洋炮來武裝軍隊,所以湘軍戰鬥力非常強。

1854年九月上旬,已經打了幾次勝戰的湘軍,奉咸豐皇帝的命令,率師直向江西九江推進。但曾國藩的處境仍然十分艱難,因為湘軍出省作戰實行的是“就地籌餉”,所以江西省官僚系統負有供餉之責,可是曾國藩毫無實權,處處受盡江西巡撫陳啟邁為難。曾國藩後來在給朋友的信中回憶說:“江西數載,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也就是在江西帶兵時,為人處事只好百般隱忍,受盡煎熬,常年心急如焚。1857年,二月十一日,曾國藩忽然接到父親曾麟書於二月四日去世的訃告。他立刻上書請求回家守孝,並且不等皇帝的回覆,獨自回到了湖南老家。湖南巡撫駱秉章,湖北巡撫胡林翼反覆為他說情,咸豐皇帝才不追究他擅離職守的責任,並且給他批假三個月,讓他在家治喪。三月假滿,曾國藩又上書皇帝要實權,才願出山。最後皇上大怒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實際是為了解除他的兵權。

曾國藩被解除兵權後,在家整日生悶氣,動不動就罵人。把曾國荃、曾國華、曾國葆等幾個弟弟罵跑後,他又開始罵幾個弟媳婦。語言粗俗,蠻不講理,儒家風度蕩然無存。在極端痛苦後,他在老莊道家著作裡,發現另一個世界。因此他像閉關修煉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看《道德經》和《莊子》,一看就是一整天。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常常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雖然耳熟能詳,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做到過。

曾國藩終於大徹大悟寫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而且自我激勵說:“大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古聖賢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並透過反省,意識到以前的自己總是自以為了不起,能屈能伸,能文能武。見不得別人的不好,總愛批評及改變別人,並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怎麼可能和別人相處得好。後來透過這兩年看了老莊思想後,才意識自己的過錯,懂得自己的無知。才能看見他人的長處和難處,更懂得欣賞別人,理解別人。有了換位思維和利他思維後,與所有人的關係都變好了,大家都有所收益。而且學會了道家的不爭和無為,就是透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透過利他來利己,以不爭達到無所不爭,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

在太平天國恢復元氣和胡林翼向咸豐皇帝的多次邀請下,皇上批准了曾國藩第二次出山。這次出山的曾國藩就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更懂為別人考慮,更懂得政治的精髓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也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湘軍打贏敵軍服務。幾年後,也就是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在曾國藩的指導下,帶領湘軍攻破南京。論功行賞時,曾國藩封侯拜相,還手握重兵。這時兄弟二人已達權勢峰巔,但曾國藩沒有貪名戀權,一是奏請曾國荃辭職返鄉,另一個是主動裁撤湘軍。明白自己現在最需要做的是自剪羽翼,安全著落。因此得以善終,享年61歲。

曾國藩: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走向人生顛峰。

古人總結成功五大要素: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曾國藩深暗此道,說:“凡成大事,天意居半,人謀居半。”也就是曾國藩明白一命二運三風水是天意,四積陰德五讀書是人謀。因此只能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就是在讀書和積德上努力。所以曾國藩懂得如何完成脫胎換骨:

1。發奮讀書改變命運。

2。立志修身改變自己。

3。自利利他改變世界。

下期講曾國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