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晉國如果不分裂,秦國要考慮的恐怕不是會不會被吊打,而是要考慮會不會亡國,能不能守住關中的問題!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吞併周圍數十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流亡回國,繼承君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開啟了晉國的霸業。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國,其稱霸時間最長,其軍力最強盛。三百年春秋史,有二百年都是晉國在稱霸。

那麼如果晉國沒有分裂為趙國、魏國、韓國,晉國在戰國時期,能不能吊打秦國,甚至統一戰國呢?

晉國為什麼能成為戰國時期的人才輸出基地呢?

大家都在調侃,魏國是戰國時期的人才輸出基地,戰國早期的吳起、孫臏,中後期的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等人,都是在魏國進修過的。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中後期的戰國,逐漸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傳統,魏國出名相名士,趙國出名將。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情況,韓國出產天下聞名的兵器,韓國是戰國時期最大兵器生產大國。

那麼為什麼在戰國時期,三晉能夠湧現出這麼多的人才呢?雖然都沒有被三晉好好運用,但不可否認晉國的人才培養能力。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晉國文化的相容並濟。

晉國在強大的過程中,吞併周圍的國家,其中不乏像翟國、驪國、狄國、狐國這樣的戎狄國家。

戎狄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晉國內部率先興起,晉國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春秋時代就遙遙領先於各國。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第二是晉國不斷吸收優秀人才進入上層。

春秋時期,有個典故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說楚國的杞梓、皮革等人,都跑到了晉國得到了重用。

隨著領土的擴張,晉國也在不斷的吸收這優秀的人才進入晉國朝堂,參與國家的治理。比如獻公的重臣狐突出自狄族,魏文侯的大臣翟璜出自翟國。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第三是晉國有主動和接受變革的思想。

晉國是春秋時期,國內最動盪的國家,先是“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沒多久又是獻公屠滅公室,然後是晉文公改革的世卿制度。

所以晉國人整個春秋時代就沒消停過,一直在變革,對各種各樣的變革早都見慣不怪了。

晉國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出現純步兵作戰的國家,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舒率軍與狄人交戰,山西的山地較多,不適合車戰,於是下令“毀車步戰”,從此諸侯各國紛紛效仿。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因此,春秋戰國的晉人,並不是現代山西人固執守舊的形象,而是開放好戰,熱衷於變革,不排斥新事物。

第四是晉國各世卿的爭鬥十分激烈殘酷。

晉文公進行舉賢良,賞功勞,作三軍六卿,使晉國迅速強大,在城濮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

“六卿制度”就成為了晉國政治的基礎,執掌晉國軍政大權。但是晉國的卿位只有六個: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而競爭卿位的氏族卻有十一個: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這完全就是一個落後就要被淘汰的競爭關係,所以各家族之間都是挖空了心思強大自己,削弱對手。

這就使得各個氏族不得不在自己的封地裡面搞事情、鬧變革,因為封地是有限的,你不提升,就要被別人超越,甚至被吞併。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正是因為這樣多方面的因素,讓晉國有了極為開放的政治環境,各家爭相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提升家族的競爭力,從而奪得更好的卿位,因此晉國積累下了大量的人才。

如果晉國不分裂,能否阻止人才的流逝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以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資料顯示,清華北大每年出國留學回國的不到十分之一。

作為第一強國的美國,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的人才?因為人家有更好的平臺,有更加開放的學術氛圍,有更好的實驗室等等。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同樣的理由,如果晉國不分裂,作為春秋和戰國的第一強國,晉國同樣有更加開放的政治氛圍,也有更加廣闊的平臺給人才施展自己的機會。

這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本性,即使是最頂尖的人才,也不能避免這樣的俗氣。

可以預見,如果晉國不分裂,像張儀、范雎這種喜歡為強國效力的人才,恐怕並不會離開晉國,去到較為弱小的秦國吧。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如果晉國不分裂,三晉霸權並不會衰落

三晉霸權的衰落,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事件是:一個是,魏武侯重新重用貴族,導致吳起離開魏國。第二個是,三晉兩次大規模內戰,被齊國拉下馬。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封為諸侯,經過魏文侯的改革治理,魏國政局及霸主之位逐漸穩定,從而滋生了繼任的魏武侯的虛榮之心和惰性,不再開拓進取,有了守住霸主之業的心思。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如果晉國沒有分裂,魏斯就不會是晉國的最後一位正卿。魏氏之後,三晉之中還會出現一位正卿,以晉國六卿論資排輩的規矩,正卿之位大機率還會回到趙氏手中。

那麼魏氏就必須要保持自己在晉國氏卿中的競爭力,面對韓趙兩家對正卿之位的競爭,繼承魏斯家主之位的武侯魏擊,恐怕會依然實施其父的改革措施,持續提拔寒門出身的有識之士,這樣晉國的霸業恐怕會持續下去。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魏國霸主之位的跌落,來源於連續進攻趙國、韓國,三晉內耗嚴重,被齊國抄了後路。如果晉國沒有分裂,那麼三家氏族的爭鬥將集中於朝堂內部的正卿之位爭鬥。

將直接避免大規模的內耗戰爭的產生,這樣的話齊國很難找到機會把晉國從霸主之位上拉下來。

除非齊軍正面進攻晉國的軍隊,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孫臏領兵,也很難對晉國佔到便宜。更不用說,晉國不分裂,孫臏也未必就有機會為齊國效力。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晉國如果不分裂,“商鞅變法”並不能挽救秦國

秦國強盛的根本是商鞅主持的變法,使得秦國有了強大的機遇。但是如果晉國不分裂,秦國是否能找到深徹變法的機會呢?

秦晉兩國在河西的爭奪,是數百年的恩怨。秦獻公多次趁魏國與趙、韓交兵,偷襲河西之地。

但是如果魏氏沒有從晉國分裂出來,作為封地緊挨著秦國的一個家族,他是將自己的家族帶入中原強國林立的爭霸大潮中,還是專心內修,緊著軟柿子捏,在關中擴大自己的封地呢?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如果魏氏失去正卿之位,就很難在晉國在中原的擴張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魏氏勢必要再度積蓄力量重奪正卿之位。那麼繼續魏斯時代的河西擴張戰略,必然成為首選。

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的機遇,來源於魏惠王深陷中原的爭霸泥潭之中。但是晉國如果始終存在,秦國恐怕就很難獲得這樣的機會。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晉國東面的齊國和南面的楚國,晉國一時半會也啃不動,而且這倆國家也經常聯合對付晉國。

唯有西面的秦國,屬於一個軟柿子,還時刻想著奪回河西之地,那晉國和齊、楚停戰之後,不得翻過頭來收拾秦國。

在這樣連年征戰的情況下,秦國很難集中精力搞變法,最後難免會成為歷史上的韓國。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從地理優勢來看,晉國的地理並不比秦國差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歷史上佔有關中的政權,就獲得了統一的天然優勢,這就是地緣優勢。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事實就是河東自古就是關中的屏障,河東丟失,關中必然危機,北魏的統一北方、李淵的唐朝都是鮮明的例子。

而且秦國還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現象,就是晉國與它共有關中之地。《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說,得河西者,得函谷,河西丟失,函谷關如同虛設。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這就是晉國壓迫秦國的地方,所以從秦穆公起,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把晉國趕出河西,但是終究沒有實現。

所以說,如果晉國能夠始終如一,秦國應該考慮的不是被不被吊打的問題,考慮的是能不能守住關中,亡不亡國的問題。晉國不分裂的話,秦國很有可能,將步越國的後塵。

晉陽之戰後,晉國分裂的命運不可避免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晉國發展到後期,國內最大的分裂勢力,其實一直都是趙氏,但是晉國公室和其他氏族,都沒能看出這個情況,或者說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現實。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晉國最後的兩股代表勢力,一股是趙氏的分裂派,另一個是智氏的統一派。晉國唯一的一個能夠避免分裂的機會,就是晉陽之戰,但是很可惜,智氏失敗了,晉國分裂成為定局。

假使晉陽之戰,智伯能夠獲勝,晉國完全可以避免被分裂的命運。但是恐怕也會如呂氏齊國一樣,被智氏取代。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智氏也是自取滅亡,與中行氏同出荀氏,卻不能同心同力,共抗強敵,竟然還主導了滅亡範氏和中行氏的行動。

難道不知道,在趙氏恢復卿位的過程中,魏氏、韓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狂妄的智伯,讓智氏的失敗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