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劉伯溫足智多謀,有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被世人喻為諸葛亮再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民間關於劉伯溫的傳說不少,常德也流傳著劉伯溫訪主的故事。

當年,劉伯溫遍訪天下豪傑,一日,他來到武陵城郊柳葉湖畔白鶴山一戶農家的曬場上,看到一個孩子氣宇非凡,有帝王之相。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這孩子姓陳,名友諒。他本來姓謝,祖籍湖北沔陽,只因其祖父入贅武陵陳家,便改姓陳。陳氏世代捕魚為業,與柳葉湖結下不解之緣。鐘相、楊么起義的故事,陳友諒自幼已聽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對楊么打造“海鰍”“翟櫨”等型號戰船大戰程昌寓王的故事印象特別深刻。後來陳友諒稱王時親自督造的三層戰艦,就是受楊么的影響。

劉伯溫走近陳友諒,問他在做什麼?陳友諒毫無懼色,反詰道:“你說我拿著響夾子幹什麼呢。”響夾子,是將一根長約五尺的長筒剖成相連的多瓣而成的卵形驅鳥工具。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說罷, 陳友諒搖動響夾子,發出震耳的噪音,不要說麻雀驚嚇後全飛走了,周圍的雞鴨也逃之夭夭。劉伯溫明白了, 陳友諒是在看守曬場上的稻穀,不讓麻雀及家禽啄食。

劉伯溫再仔細端詳,認為他雖能成一代梟雄,但畢竟難成帝王之業。因氣量太小,麻雀能吃得幾粒糧食,帝王要像彌勒佛那樣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呀。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不久,劉伯溫來到安徽鳳陽,在鍾離東鄉的河灘上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比陳友諒小,人長得不算英俊。此時,朱元璋在河灘上酣睡。劉伯溫走近去仔細端詳,只見朱元璋仰天而睡。身體像一個大字:頭頂上橫擺著一根放牛鞭子,與身體連在一起,活脫脫一個“天”字。劉伯溫動手扒拉一下,朱元璋只是側了一下身子,本能地將身體彎曲,仍然若無其事地酣睡。劉伯溫看此時朱元璋的睡相,酷似一個“子”字,不禁驚喜萬分:這不就是我要尋訪的真龍“天子”嗎?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劉伯溫在確認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之後,認為陳友諒也不是等閒之輩,如果不及時提防,將來對朱元璋做皇帝十分不利,於是他再次來到武陵柳葉湖畔的白鶴山。經過仔細察看,發現這裡山清水秀, 陳友諒居住的村莊,坐落在一股龍脈之上,有帝王之相。

劉伯溫思慮,只有斬斷龍脈,才能扼制住陳友諒,不至於對朱元璋構成威脅。於是他編了兩句兒歌到處散播:

修了陳家橋,

子子孫孫穿龍袍。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陳家以為是仙讖,信以為真。於是修了一座石拱橋,竣工那天,四鄉的親友和鄉民前來祝賀,熱鬧異常。從此,白鶴山裡便有了一個叫陳家橋的村莊。陳家絕沒有想到,這座橋建在龍脈之上,斷了龍脈。果然後來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在鄱陽湖中矢而亡。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難成帝業,而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於是助他滅陳

據說,當年劉伯溫確實來過常德,並留下《自武陵至丁郭舟中雜興》詩二首,其一:

舟行淹宿雨,稍霽泛通川。

深霧群山沒,長天曠野連。

桃開榆葉小,麥秀菜花鮮。

卻喜昇平象,高飛見紙鳶。

晚來風勢歇,又見日臨曛。

遠岫留赤彩,疏星耿薄雲。

波流璧月動,舟過鏡天分。

何處危樓上,歌聲靜夜聞。

原標題《常德訪主》

選自《劉伯溫傳說》

流傳於湖南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