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北宋時期,神宗年間,最被時人所稱讚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曾寫過一首《明妃曲》,轟動了京城,也令天下學者紛紛和詩,這《明妃曲》究竟有何奧妙呢?

詩歌和人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詩歌是中國人的浪漫,詩歌是中國人的情懷。想要歌頌美好愛情,首先要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想要表達心境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想要描繪淒涼秋景就寫“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詩歌的種類有很多,懷古詩、詠物詩、寫景詩、抒情詩、敘事詩,各有特色,各有技巧。

詩人們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寄情於景;有的簡單描繪田園風光;有的則敘述事件又華麗運用修辭。

文學賦予了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其中唐詩宋詞功不可沒,已經作古的征戰沙場的先鋒將軍、運籌帷幄的神算謀士,抑或是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

在唐詩宋詞中,都能夠清晰地看見他們揮刀奮勇的身影,舌戰群儒的意氣,還有在井邊徘徊得泣涕漣漣。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王昭君,抱著琵琶的樣子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抹紅色。

平沙落雁、出塞和親、賄賂畫師等詞道不盡王昭君坎坷的一生,文人墨客紛紛起筆緬懷明妃,

從古至今有七百多首詩是詠王昭君的,足見王昭君的精神氣節。

明妃的心事

1058年,嘉祐三年,王安石坐在案前,提筆寫《明妃曲》。《明妃曲》共兩首,經過900多年的流傳,一致認為王荊公作的最好。

這兩首詩,想要描寫明妃的美貌,沒有寫櫻桃小口、明眸皓齒,而是寫君王見了都難以自持。

想要表現明妃思念大漢、想念家鄉,就寫在胡時身上也穿著大漢的服裝、眼睛望著向南飛的鴻雁。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明妃的失意常人難以理解,就用漢朝阿嬌的心情來對比,昭君的琴音悲鳴動人,訴說無盡的仇怨。

王安石沒有著眼於琴音,而是從漢宮侍女和行走在大漠上的人的垂淚和頻頻回首來烘托。

北宋初期相對比於南宋後期鼎盛的詞,詩仍舊是文人最主要的工具,王安石在這兩首詩中運用常見的對比、轉折手法之外。

在描寫人物心境時,有渲染,有烘托,也有細節描寫,又把寫文章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在撰寫文章時講究疏密得當、章法佈置。

兩首《明妃曲》共14行,

第一首前4行用不同側面烘托昭君之美,中間兩行筆鋒一轉,說明昭君思念漢宮,最後兩行則說明昭君的失意,“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第二首共六行,描寫昭君在胡的場景,思念家鄉的心事無人訴說,只有悠悠琴音方能稍解哀愁。

王安石用層層深入昭君的心理,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昭君在漢時只是不受待見的宮女,在胡時卻受到百輛車的迎接,是否應該樂而不哀了呢?

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昭君的哀弦至今尚留。

用簡短的兩行,“漢”與“胡”的對比,“相知心”和“哀弦留至今”的對比,就把其中的曲折理清。王安石的學問可見一斑。

王荊公的用意

《明妃曲》在當時最大的爭議不是其中所包含的修辭手法多變,而是其詩所必崇尚的精神。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昭君雖深深地有悲怨之聲,但仍然以天下大局為重,沒有造次行動,

暗暗諷刺當時在宋朝為官的施宜生、張元之流不滿朝廷而倒戈向金,造成大宋邊境戰事連連。借古言今才是本詩的用意。

王安石的一生,有摯友有政敵,有讚歎有貶低,但他始終是學者的作風,為政總是宵旰圖治的態度,《

明妃曲》二首作於他在京城為政伊始。

嘉祐三年,正值壯年的王安石,剛剛向仁宗皇帝上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在地方做了幾年知州判官,

平生抱負終於可以施展,這次回京述職正好可以把大宋長此以往的弊病上報朝廷,

希望引起朝廷的重視,進而實行改革。

所以這次奏書王安石書寫了上萬文字,通篇圍繞人才問題帶動農業問題、官吏法制問題和廣開財源問題,針對這些使得大宋積貧積弱的種種弊病,王安石都提出了具體詳盡的解決辦法。

這篇奏書語言簡練、善於引用、長於說理,但未得仁宗的注意,倒是在士大夫中間有頗高的讚譽,這為熙寧變法提供了基礎。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明妃曲》的出現,因其借用古文寫作手法,

時人也並未全部理解其中含義,與王安石政見相左的呂誨、範純仁、李常等人直呼“壞人心術,無父無君”,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爭論。

此詩和彼詩

世人因為他的為政舉措而詬病他寫的詩,

但這也不影響與王安石政見一致的學者紛紛和詩,其中不乏他的貴人歐陽修等大家。

可歐陽修所作的詩有一種爭強之意,總體上無法與王安石的相媲美,王安石的好友曾鞏也想和詩,但時人以曾鞏不能作詩為一大遺憾,其結果自然也差強人意。

王安石屬“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詩歌和宋人引以為傲的詞上皆有建樹。

除了《上仁皇帝言事書》還有《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等名篇傳於世;短文中“瘦硬通神”是為特色,《讀孟嘗君傳》勢如破竹,不可忽視。

北宋很出名的一首詩,曾轟動京城,令無數文壇大佬不敢與其相媲美

《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為後人豪放派詞人辛棄疾、陸游、陳與義等人留下較深的影響。

小結

古人寫詩,爭相模仿不能為人稱道,寫詩的重點在於立意要新,手法還在其次,王昭君有無數人寫過,唯獨王荊公的屬於第一位。

在於王安石的“王荊公體”經過多年的磨練,已成為他的一個標籤。

古人以詩會友,文人們留下的海量詩篇裡,或藏著古人的思鄉之痛,或藏著想說而說不出的話,這大概就是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