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廉能知府他憑啥排名第二?

歷代廉能知府他憑啥排名第二?

紀念那些像珍珠一樣高潔的先賢

——題記

有個商人腦洞大,想到個賺錢招數:開辦一家公司,專門向那些年老色衰的貴夫人出租醜女當陪襯。這樣一來,她們參加聚會或在街頭招搖的時候,就能像王朔小說的名字“看上去很美”,吸引住男人的目光。

這是法國作家左拉的名著《陪襯人》的情節。唸書時老師說左拉辛辣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

“物化”

,現在我感覺它更深刻的是揭示了

人性

,為了體現高人一等,人們無所不用其極地佔據“鄙視鏈”的頂端。

儘管“人比人,氣死人”,但社會上的確“比比”皆是,比有錢沒錢,官大官小,學歷高低,誰開的車好,誰的老婆年輕漂亮,誰的孩子更有出息……

為官一地也比,就算自己不比,老百姓也會比:誰的能力強、本事大,誰辦成了事,誰發展快,誰運氣好……古人說“立德、立言、立功”,在歷史長河中,位置就是舞臺,官員都是跑龍套,誰的民望高、政聲好,都由比較而來。

有明一朝,不完全準確統計,廉州一共有57位知府入傳,最孚人望、功業最大的應屬大儒張嶽,但有一位,名字不太為人所知,卻被府志稱為“

淨峰(張嶽字淨峰)之後,

此其最者

”。

此人

姓周,名宗武

,是王安石、湯顯祖的老鄉,江西臨川人。“學歷”不算高,只是個舉人出身,但歷練較多,任廉州知府之前,先後在湖南瀏陽、湖北宜都當過“縣長”(知縣),在廣東惠州當過六年副職(同知)。

以我淺見,歷史上的正統皇朝,能升官有兩點還是很講究的,一是

政績

,二是

不出事

。九品以上為官,九品以下為吏,而官理論上都由皇帝賜予。

為了江山永固,皇帝自然希望任用賢人能人,而且也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選拔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至於執行層面怎樣是另一回事。明朝的三年小考,六年大考(朱元璋朝是九年一考),保障了多數官員憑能力、政績和德行升遷。

周宗武任職的幾個地方,歷史都有“留痕”。在瀏陽縣,因為原來縣治“無城守”,連個城牆也沒有,他“築土牆,沿河砌石”為城。

擔任宜都“縣長”時,他曾殲滅襲擊恩施的流寇,還贏得過作為地方官最高的榮譽:在湖廣下轄 15個府考核中名列第一,皇帝親筆題詞嘉獎。(“治行為十五郡最,賜璽書褒美”)

歷代廉能知府他憑啥排名第二?

他隨後被提拔為惠州知府的副職,做事講原則,不能辦的事,就算是各部門的負責人也當面駁回。對侵犯群眾利益的事尤其上心,根本不需要當事人鳴冤叫屈,他就帶著工作人員登門核實,誰要是敲竹槓、打秋風根本就瞞不住。

惠州知府李風嗣對這位副手十分欣賞,在他的力薦下,萬曆六年(1578年),周宗武被提拔為廉州府的“一哥”。

周宗武在廉州政績卓著。

一是緝匪

。廉州倚山瀕海,萬曆初年匪患嚴重,到任的第二年,靈山縣的黃璋弟、羅和尚哨聚作亂。軍事推官劉子麒率兵討伐——他在《廉州府志》中留下與人唱和的“合浦八景”,大機率是個文弱書生,沒承想成了山賊的俘虜。

周宗武聞訊後向黃、羅二人發出通牒,對方懾於他的氣勢,乖乖將人放回。

又過了一年,匪首覃雲明被官兵抓獲,手下四處逃散。周宗武覺得這些人之所以為匪作亂,根源是其“流民”身份所致。於是以撫代剿,招納覃氏餘黨,訓練之後編員入伍,安排把守依山沿海的各處要津,地方很快安定下來。

為了防備匪患,周宗武還採取“高築牆”手段,加強防禦設施。到任第二年,他帶頭捐出400兩銀子加高城牆,並親自監工,確保工程質量。

《廉州府志》說他新築南至西北城牆達426丈,加高的地方共100餘丈,設立藏兵的窩鋪106個。

二是大力推進朝廷的“一條鞭法”改革

,督責縣州認真貫徹落實。為了爭取民眾配合,他還專門編印了一本小冊子,廣為散發,宣傳“一條鞭法”相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

三是嚴禁野廟淫祠

。廉州歷來巫祝活動十分盛行,巫師神婆裝神弄鬼,蠱惑人心,騙取錢財。明朝萬曆年間的廣東僉事(“省政府副秘書長”)薛夢雷稱“廉郡巫風盛行,病者多不服藥而好跳神,文詔頻頒,仍執迷不悟”。

周宗武釋出告示,嚴厲搗毀各種供奉邪神野鬼的祠廟,“破立”並舉,積極推行出生、成人、結婚、送終等方面的禮儀,移風易俗,極大地扭轉了社會風氣。

四是重教興學

。他帶頭捐款修建學堂,整治府學周邊環境,親自執教講學,鼓勵學子發奮讀書,努力成為國家棟梁。

歷代廉能知府他憑啥排名第二?

廉州城老照片

他同時

整肅吏治

。明朝有“避籍”制,如俗話所說“五百里內不為官”。外來官員不知民俗,不察民情,有的甚至語言也不通。要管好一個地方,本土人士擔任的胥吏就像盲人的柺杖不可或缺。這些人極容易上下其手,藏奸使猾,以至於養虎貽患,造成史稱“胥吏之害”的現象。

《廉州府志》稱周宗武在廉州

“吏胥憚而民不擾”

。由於他嚴於治吏,強調規矩意識,胥吏均不敢作奸犯科。

古人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周宗武成了例外,提拔為廉州知府後“清操愈厲”,並沒有因為權力變大就忘記初心。他在廉州“次第頒行”的這些德政,留下了良好政聲,成為明朝“歷屆班子、歷任領導”中公認比肩大儒張嶽,民望最高的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