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驪姬,遂想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的兒子奚齊。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驪姬是一位頗有心機且狠毒的女人,當她得知晉獻公有改立太子的意圖時,表面上哭著勸晉獻公不可這麼做,而在暗地裡卻搞陰謀詭計,陷害太子申生。

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7年),驪姬假裝好意提醒太子申生說:“君王曾夢見齊姜(筆者注:齊姜是晉獻公的妻子,太子申生的生母,當時已經去世),太子應立即去曲沃祭祀母親,回來後把胙肉獻給君王。”太子申生於是趕到曲沃去祭祀母親,回晉都後,把祭祀用的胙肉奉送給晉獻公。

晉獻公當時剛好外出打獵,太子申生便把胙肉放在宮中。驪姬派人在胙肉上放了毒藥。兩天之後,晉獻公打獵回宮,廚師把胙肉端上來,晉獻公正想享用,驪姬假裝好意阻止說:“胙肉來自遠方,應先嚐嘗它。”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廚師把胙肉倒在地上,地面突起;廚師把胙肉扔給狗,狗吃後立即死了;廚師把胙肉給宦臣吃,宦臣也死了。

驪姬於是裝腔作勢地哭著說:“太子怎麼這麼殘忍呢?為了繼承大位,連自己的父親都敢殺,何況其他人呢?況且您已經年老了,還能在世幾天呢,太子竟迫不及待地想殺死您!”又說:“太子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我和奚齊的緣故。我們母子寧願躲到別國,或早早自殺,不要白白讓我母子倆被太子殘害。當初您想廢掉他,我還反對您;到了今天,我才知道我大錯特錯了。”

太子申生聽到這事,逃到新城。晉獻公非常生氣,就殺死了太子申生的老師杜原款。

太子申生逃離後,有人對他說:“把毒藥放到胙肉裡的是驪姬,太子為什麼不自己去說清楚呢?”太子申生說:“我父親年老了,沒有驪姬將睡不穩、食無味。假使我說明白,父親將對驪姬很生氣。這不行。”

有人又對太子申生說:“那你趕快逃到別的國家去吧。”太子申生說:“帶著這個罪名逃跑,誰能接納我呢?我自殺算了。”十二月戊申日,申生便在新城自殺身亡。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故事說完,問題就來了。假如你是太子申生,你要如何化解驪姬的陰謀呢?

晉獻公十二年,驪姬生下奚齊,晉獻公就已經有廢長立幼的打算,他說:“曲沃是我們先祖宗廟所在之地,而蒲靠近秦,屈靠近翟,如果不讓公子們在那些地方鎮守,我將憂心忡忡。”於是讓太子申生去駐守曲沃,公子重耳去駐守蒲,公子夷吾去駐守屈,而晉獻公與驪姬的兒子奚齊就駐守在絳。據此,晉國人已經知道太子申生將不能即位了。

四年後,晉國設立二軍,晉獻公自己統帥上軍,太子申生統帥下軍,相繼討滅了霍、魏、耿等地。等全軍回到晉國後,晉獻公派人在曲沃給太子申生築城。

這是晉獻公讓申生遠離晉國權力中心的又一舉動,表明他廢掉申生太子之位的心思越來越明顯。

大臣士蒍因此勸申生說,太子你已經不能立為國君了。分給都城,爵位是卿,預先把太子的祿位提高到極點,又怎麼能即位呢?建議申生仿效吳太伯逃走避難,免得大禍臨頭。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吳太伯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之子,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古公亶父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東,建國勾吳。

士蒍建議申生學習吳太伯,有先見之明。可惜申生最後並未採納士蒍的建議,終於落入驪姬的陰謀,被迫自殺。換句話說,當初申生若是採納士蒍的建議,就可化解驪姬的陰謀了。

晉獻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1年,晉獻公讓太子申生率兵討伐東山。

在古代,太子是奉獻祭祀宗廟、社稷的祭品、早晚檢查國君膳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國君要出行,太子就應留守;有人代為留守,太子就跟從。留守叫監國,隨從叫撫軍。另一方面,統帥軍隊釋出號令,是國君與正卿的專職,不是太子的事情。晉獻公讓太子申生統帥軍隊,實際上是陷太子於兩難的境地。若申生凡事都要請命於晉獻公,就沒有威嚴可言;而若獨斷專行,又會不孝。

所以,晉獻公讓太子申生率兵討伐東山,實際上是不把申生當太子,而是當卿臣,又一次以行動表明他準備更換太子。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晉國大臣裡克勸阻,晉獻公說:“我有幾個兒子,不知道立誰為太子。”裡克沒有回答就退了出來,去見太子申生。太子申生問:“我將要被廢掉了吧?”裡克說:“太子努力吧,讓您統帥下軍,怕的應該是不能完成任務,為什麼廢掉您呢?況且,您怕的是不孝,不應怕不能即位。自己注意修身養性,不去責難別人,就可以免除災難。”

從裡克的話中可以看出,申生要化解驪姬的陰謀,要做到三點:第一,提高能力,完成晉獻公交給的任務;第二,要孝敬晉獻公;第三,注意修身養性,不去責難別人。

裡克這話,實際上是勸申生主動放棄太子之位,但申生似乎沒有領會里克的意思,終於陷入驪姬的陰謀。若是申生能夠領會里克的話,主動放棄太子之位,或許就不會被迫自殺了。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除了上述士蒍建議逃亡以及裡克建議主動讓位的方法之外,申生還能怎麼辦呢?參考漢末三國時期曹丕保住太子之位的事例,申生要化解驪姬的陰謀,還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努力取信晉獻公。

晉獻公之所以產生廢長立幼的念頭,無非兩個原因:一是申生能力不足,二是對申生不信任。所以,申生要做的事情,除了裡克建議的提高辦事能力外,還應該設法取信於晉獻公,不僅要讓晉獻公看到自己的能力,還要讓晉獻公看到自己的孝心。

當然,孝心並不是愚孝。申生在被驪姬陷害之後,還在擔心父親年老,離不開驪姬,不願在晉獻公面前指出驪姬的陰謀,看似孝敬,實則愚孝,並不可取。

漢末三國,曹操也曾動了廢曹丕立曹植的念頭。曹丕很著急,派人向太中大夫賈詡詢問鞏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賈詡說:“願將軍您能發揚德性和氣度,親身去做寒素之人的事情,早晚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應該遵守的規矩,這樣就可以了。”

賈詡這番話,與裡克對申生所說的話十分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申生沒有聽進裡克的話,而曹丕卻聽從了賈詡的話,暗自磨鍊自己,以取得曹操的信任。

一次,曹操出征,曹丕留守鄴城。魏諷趁機秘密糾結黨徒,與長樂衛尉陳禕謀劃襲擊鄴城。未到預定日期,陳禕害怕,告發了此事。曹丕於是果斷採取措施,誅殺魏諷以及數千參與事件人,迅速穩定了鄴城局勢,為曹操在外征戰提供了安定了後方。

另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都來送行。曹植趁機發揮自己的文采,出口成章,稱頌曹操的功德,引得旁人都矚目讚賞,曹操也很高興。曹丕見狀,惆悵若失,後來聽取吳質的建議,在辭行時,曹丕什麼話都沒說,只是哭著下拜,令曹操和部屬們都很傷感。因此,大家都認為,曹植辭藻華麗而誠心不及曹丕,都在曹操面前為曹丕說好話。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第二、要有防範之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尤其是在爭鬥殘酷而激烈的宮廷內部。

當初,楊修和丁儀兄弟策劃立曹植為魏太子,曹丕很擔擾,便把朝歌長吳質藏在舊竹箱中,用車接來,和他計議對策。曹丕之所以要把吳質藏在舊竹箱裡,為了就是防範對手陷害。

但雞蛋再密也有縫,此事最終還是被楊修知道了,並上報給曹操。曹操尚未調查,曹丕恐懼,告訴吳質。吳質建議曹丕不動聲色,將計就計,第二天仍然用竹箱載絹進入宅邸。楊修等人又報告曹操,曹操派人進行檢查,裡邊卻沒有人,曹操因此對楊修等人產生了懷疑。

建安十七年, 曹操西征關中,河間人田銀、蘇伯煽動幽州、冀州的百姓造反,引起混亂。負責留守鄴城的曹丕打算親自率軍去征討,被功曹常林勸住。曹丕於是派將軍賈信去討伐,隨即消滅叛軍。

戰後,有一千餘人請求投降,如何處置這些人呢?曹丕請留守的官員一起討論。參預討論的許多人認為,曹操從前下過命令,凡是被包圍後再投降的,一律不赦免。而程昱卻認為,曹操之前的命令,是在戰亂時期所採取的臨時應變策略。現在天下已基本平定,不能隨便殺戮;即使要殺,也應當先向曹操報告。參與討論的人又說,軍事上的行動可以專斷,不必請示。程昱反駁說,專斷是指臨時發生緊急情況,必須當機立斷。現在這些叛民已經控制在賈信手中,建議曹丕不要擅作決定。

經過權衡,曹丕認為程昱的說法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於是派人向曹操報告,曹操果然下令赦免不殺。

透過上述兩件事,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曹丕為了保住太子之位,防範之心極強,可謂處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絕不給對手留下任何把柄或可乘之機。

反觀申生,先是輕易相信驪姬的晉獻公夢見齊姜之說,後又把祭祀的胙肉放在宮中,毫無防範之心,給了驪姬大把陷害他的機會。

如何化解驪姬陰謀?三國曹丕給春秋申生一份優異答案

第三、爭取大臣支援。

與晉獻公類似,曹操在是否廢長立幼的問題也猶豫了很長時間,並不斷詢問身邊大臣的意見。結果,包括崔琰、毛玠、賈詡、邢顒等人在內的一眾大臣,全都支援曹丕。如此一來,即便曹操內心有很強烈的廢長立幼的心思,也不得不仔細掂量。

而這些大臣之所以支援曹丕,除了曹丕本身是嫡長子之外,還與曹丕主動爭取他們的支援有關。比如在崔琰、毛玠這等正人君子面前,曹丕就儘量讓自己表現得淳樸有德行,以贏取他們的好感;而對待賈詡這類謀士,曹丕遇事不決就主動找他們商量,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這樣自然也能得到賈詡這類人的好感和支援。

此外,前述曹操出征時,曹丕只哭不說的表演,也贏得了武將們的支援。有了這些人的支援,曹操終於打消了廢曹丕立曹植的念頭。

再看申生。當時,晉獻公手下有兩位關鍵大臣,一位是士蒍,一位是裡克。而士蒍除了勸申生仿效吳太伯逃亡外,未見他如何支援申生。裡克之前雖然支援申生,但當晉獻公流露出廢長立幼念頭之後,裡克就刻意拉開了與申生的距離。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當申生被晉獻公派去討伐東山時,裡克在提醒申生要好自為之後,就假裝稱病,沒有隨申生出徵。可見其對申生並未全力支援。

正由於缺乏關鍵大臣的支援,申生在被驪姬陷害之後才會孤立無援,只能倉惶出逃,最後以自殺了結。

總之,春秋時期的申生和漢末三國時期的曹丕,都面臨著被廢掉太子之位的風險,但由於他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不同,結果也截然不同。比較申生與曹丕的應對措施,對我們今人仍然有許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