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最後的脊樑—劉諶

劉諶,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子,三國時期蜀漢北地王。

景耀二年(259年),劉禪封其為北地王。景耀六年,鄧艾軍隊兵臨成都門下,其父劉禪決定投降,劉諶勸阻無效之後,自殺於昭烈廟。

蜀漢最後的脊樑—劉諶

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擊敗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

鄧艾率軍攻破綿竹,成都已經無險可守。在大臣譙周的勸說下劉禪決定投降。這時,屏風後的劉諶突然出來痛罵譙周:“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

劉禪斥責兒子抵抗到底只會徒增傷亡,劉諶卻據理力爭:“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姜維全師,皆在劍閣,若知魏兵犯闕,必來救應:內外攻擊,可獲大功。豈可聽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乎?”

蜀漢最後的脊樑—劉諶

奈何,劉諶的話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劉禪執意要投降,他命手下將劉諶推了出去。

當他得知劉禪給鄧艾遞交了降書後,心灰意冷,便帶著妻兒來到昭烈廟中,將妻兒殺死後伏地哭曰:“臣羞見基業棄於他人,故先殺妻子,以絕掛念,後將一命報祖!祖如有靈,知孫之心!”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

蜀漢最後的脊樑—劉諶

劉諶單單作為一位王爺且不是皇太子,有鍋也是他爹劉禪背,他原本可以不用出頭,跟著混個太平公子哥也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殉國是替不爭氣的老爹完成了應盡的義務,為四百年煌煌大漢守護了最後的尊嚴。至少,他是個很有骨氣的人。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正是這些看似缺乏深遠影響的個人骨氣表現,共同凝成了中華民族堅強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