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禪位給了皇十五子顒琰,改元嘉慶,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乾隆禪位做太上皇並非安心養老,而是仍然把權力抓在了自己手中,正如他自己所說:“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教導,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

然而嘉慶元年(1796年),在四川、陝西、湖北三省交界地便迅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波及到了四川、陝西、湖北、甘肅、河南五省。太上皇乾隆指揮近十萬清軍作戰三年,耗費白銀七千萬兩,起義卻愈演愈烈。以至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時還不忘在遺囑中唸叨“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籌筆勤勞,日殷盼捷”,並且死前的一天乾隆還寫了首“望捷詩”,盼著清軍的好訊息。

那麼,為什麼會爆發這麼一場大規模的五省白蓮教起義?又會為什麼耗費了清朝這麼多白銀呢?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影視劇中的白蓮教形像

既然是五省白蓮教大起義,那就要先說下白蓮教。

白蓮教在很多影視劇和武俠小說中都有出現,關於它的具體產生時間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起源於東晉,二是起源於唐代的摩尼教。但不管怎麼說,白蓮教就誕生時間而言還是比較早的。

白蓮教在宋朝時糅雜了摩尼教和佛教中的彌勒信仰,其教義認為世間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在進行鬥爭,光明最終會戰勝黑暗。人們只有入教,信奉彌勒佛和“無生老母”才能在光明與黑暗的大戰中化險為夷,最終過上好日子。由於白蓮教教義簡單易懂,同時宣傳“習教之人,入彼黨夥,不攜貨糧,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所以自宋以後,哪怕受到歷代統治者多次打擊,但始終在社會底層百姓中廣為流傳。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摩尼教文獻

之所以爆發了這麼一場大規模的五省白蓮教起義,並且還耗費了清朝兩億兩白銀,主要是由於以下三點原因:

一、流民大量湧入三省交界處的深山老林,生活極端艱苦

陝西、四川和湖北的三省交界處“高山長林綿亙千數百里”,全部都是深山老林,而行政上又犬牙交錯,劃分不明,故自古以來便是多事之地。清朝在乾隆時人口激增,乾隆晚期人地矛盾更是嚴重激化。如湖北省在清初順治十五年(1658年)有人口44萬,人均耕地一百二十畝左右。而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人口增加到了近2000萬,人均耕地卻降到了三畝左右。

並且由於土地兼併,實際上大量農民連三畝地都沒有,而是被迫破產流亡。因此,隨著人地壓力越來越大,四川、陝西、湖北等省大量失地農民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紛紛進入三省交界的山林中,史載這些流民“扶老攜幼,千百為群,絡繹不絕。”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老年時期的乾隆

這些外省來的流民到了山區後,生活條件是極端艱難的。

首先,山林中適合開墾的土地面積很少,而湧入的流民越來越多,就使得單純靠山裡的土地已難以維持生存。所以他們只能靠在山林中進行菌類、藥草的採集或是進伐木場、鐵廠充當傭工來維持生存。有的進山流民為了混口飯吃就去背私鹽,背私鹽的流民“所負重常二百四十斤”,由於山道艱險,他們“包高出肩背,上重下輕,偶一失足,墜陡坡深澗,則人包俱爛”。

其次,由於官府勢力難以掌控該地,導致山林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匪徒危害百姓,如有一種“黑錢客”,他們“為鬼為蜮,還包設騙,行蹤詭秘,以術愚人”,也就是專門詐騙。還有一種“紅錢客”,“執刀持槍,以殺人放火為玩戲”。三省交界處流民生活之悲慘由此可見一斑。在這種背景下,主張“習教之人,不攜貲糧,穿衣吃飯不分爾我。”的白蓮教在龐大的流民群體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清軍八旗兵

二、本地清軍戰鬥力和軍事管控水平低

清朝軍隊的兩大主力分別是八旗兵和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

綠營分駐在全國各地,除了戰時作戰外,還充當著警察的身份,負責彈壓百姓造反,維持穩定。在川陝楚三省交界處,清朝主要的軍隊是四川東北部的川東、川北兩個綠營軍鎮,人數僅有七千人。

並且最為致命的是,七千人的清軍也並非集中駐紮,而是分散進駐。如白蓮教起義的中心達州駐兵只有不到四百人,白蓮教重點攻略的通江、巴州兩地,只有清軍通巴營兩百一十人。而且這裡由於山地遼闊,州縣“大者周圍一二千里,小者常五六百里,”交通極其不便,不光各處駐軍難以策應,上下級官府之間也難以及時的傳達訊息。

除了軍事管控水平低之外,川陝楚三省交界處附近駐紮的清軍由於“所駐通都大邑,地方平衍, 風俗糜華,平時未嘗遠出城廓”,所以戰鬥力極其低下,往往“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能寧”。

因此等到流民們在白蓮教的組織下發動起義時,本地駐紮的清軍根本抵擋不住數萬白蓮教徒的衝擊。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王聰兒,曾任白蓮教起義軍總指揮

三、清軍疲於奔命,戰爭持續時間長,以致耗資巨大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三,白蓮教起義爆發,首領王聰兒、姚之富起兵後,湖北多地的白蓮教徒群起響應。而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四川、陝西、河南、甘肅四省的白蓮教徒也紛紛起兵進攻官府。乾隆見白蓮教起義規模大,恐局面難以收拾,於是除整合戰爭波及的五省軍隊外,還從山西、兩廣,乃至黑龍江等地調兵企圖對湖北地區的白蓮教徒進行圍攻。

但雙方交戰後沒多久,白蓮教徒便趁機分散突圍到了四川、陝西與河南境內。而清軍雖也兵分三路進行追擊,但如前文所述,由於清軍戰鬥力下降,以至於追擊的路上鬧出了很多笑話。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乾嘉時期 苗民和白蓮教起義形勢圖

如統帥八旗兵的清軍將領給皇帝上密摺,要求避免八旗和綠營一塊行軍,因為此時的八旗戰力低下,恐由漢兵組成的綠營軍看到後心生不臣之心。

又如清軍統帥四川總督勒保曾不無氣憤的說負責圍剿白蓮教的清軍懼戰到“領兵官離城數十里而遙聞賊來,則與之俱”的程度,紛紛以“賊之遠去為幸,前途滋擾,若與我無干。”

多支清軍在白蓮教徒進攻時關起營門自守而不接戰,等到白蓮教徒撤退一兩天後,才“放炮開營。於附近各村莊內,將被賊棄置之難民,殲獲數人。偶而遺亡之器械檢得數件,以為某處賊匪被我殺退,即行稟報邀功,恬不知恥。”

清軍的戰力低下和怯戰,使得清軍雖名義上是對白蓮教徒進行追擊和圍剿,但實際上不過是疲於奔命,以至於當地有民謠說:“賊至兵無影,兵來賊沒蹤,可憐兵與賊,何日得相逢!”戰爭如此持續了十年的時間,方才使得清朝耗費達兩億兩白銀。

為何五省白蓮教起義耗費了清朝2億兩白銀,讓乾隆到死還在惦記著

上圖_ 清 天順祥銀錠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川陝楚三省交界處大量流民湧入且生活艱難,使得白蓮教在這一地區得到廣泛傳播,才有了起義的基礎。而三省交界,地形複雜,官府的掌控力與駐紮清軍的戰鬥力低下,使得白蓮教起義沒有得到有效鎮壓而最終蔓延五省。

最後由於清軍怯戰、疲於奔命,以致戰爭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十年(1805年)整整打了十年,清朝方面除了被打死一二品大員二十多人,副將和參將以下將領四百多人外,還耗費了鉅額的兩億兩白銀的軍費,嘉慶中衰由此而始。

作者:李光彩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清史稿》 中華書局

【2】《中國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紹侯

【3】《嘉慶皇帝》 人民文學出版社 喻大華

【4】《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 商務印書館 田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