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反擊,從391高地開始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反擊,從391高地開始

——————————————————————————————————

避實擊虛,兵法之道,當敵方在上甘嶺一線佈防重兵和密集火力時,怎麼打破僵局?秦基偉和15軍選擇了從西方山方向,使用始終按兵不動的44師率先發起攻擊,以攻代守,扯動上甘嶺一線蝟集的敵軍,為上甘嶺方向的我軍反擊創造條件。於是,在上甘嶺以西20公里的西方山391高地,打響了整個上甘嶺大反攻階段的第一槍。

在15軍的歷史上,44師要比45師資格更老,戰鬥力更強,是軍裡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師,他們明白,敵人同樣明白,美軍選擇上甘嶺方向而非西方山方向作為突破口,肯定有這個因素,然而,上甘嶺的戰鬥規模早已擴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既然美軍在這個方向選擇防禦,志願軍就要主動進攻了。44師師長向守志選擇的攻擊目標,是西方山當面的391高地,敵軍佔領的391高地位於第44師陣地前方,當時由韓軍第9師(也就是那個“白馬師”)防守。

391高地位於鐵原東北十公里,山勢狹長孤立,南北兩座山峰,形若駝峰,距志願軍一三零團主陣地發利峰僅2000米,嚴重威脅著十五軍與三十八軍的結合部。對美韓軍而言,391高地是至關重要的前哨陣地,一旦失守,在正面九公里範圍就再無險要可憑。1952年10月12日,44師以配屬的87團3營的兩個步兵連400人為攻擊部隊,曾經對391高地發起了一次成功的攻擊,攻擊部隊於11日晚上潛伏在391高地北坡的草叢中,整個白天一動不動,到晚上突然發起攻擊,一舉全殲高地守軍170人,在這次進攻戰鬥中出現了我軍著名的戰鬥英雄——在烈火中一動不動的邱少雲烈士,前文已經詳細敘述過了。

但在攻克391高地後,我軍又選擇了主動撤離部分高地,並未選擇全部固守,這是因為當時上甘嶺戰役還未爆發,391高地孤懸於我軍高地群外,不利固守,佈防的話會遭到較大的損失,因此當時44師選擇了主動撤離地勢不利的391高地南峰,而佔領了北峰佈防。然而,當上甘嶺戰鬥爆發十幾天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偽軍的連續攻擊已經表明他們的主攻方向是上甘嶺,這種情況下,391高地的爭奪雖然還要付出較大代價,但這種爭奪必然能夠牽扯大量敵軍兵力、火力、減輕上甘嶺正面的壓力,特別是為我軍即將開始的大反攻創造條件,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1952年10月24日黃昏,志願軍再次使用潛伏戰術攻擊391高地南峰,時任潛伏部隊指揮員曾紀有的回憶寫到:“指揮部決定派一支部隊秘密潛入敵軍後沿的半山腰,埋伏24小時,一旦進攻時間到,迅速搶佔391高地。曾紀有所在的一排擔起了這個重任。10月23日下午6時,我軍向敵軍陣地猛烈發射炮彈,趁敵軍慌亂之機,1排52名官兵(本為48人,上級臨時增加4名醫護及話務人員)渾身插滿蘆草匍匐前進,三小時後,部隊靜悄悄地進入預定地點,我軍炮彈也停止了。

這次潛伏是在敵軍陣地後側,為什麼是後側?

因為391高地北峰已經被我軍佔領,北峰與南峰之間距離不會很長,無需潛伏(可能也無法潛伏),但派一支小部隊到南峰後側潛伏,進攻開始後,就能趁敵軍防備北峰我軍正面進攻時,出其不意從後路一舉拿下敵軍陣地。

為什麼潛伏部隊只有一個排?

因為南峰上駐守的敵軍不會還是一個加強連,很可能只有一個排或稍微多一點。我軍一個排潛伏攻擊就夠了,人多了反倒容易暴露。張嵩山寫的《解密上甘嶺》第六章中,提到過志願軍進攻391高地是“第87團先上,兵力不大,一個排一個排地攻,攻克後再一個班一個班地守,少用兵,主要用炮火砸他們。”

潛伏攻擊很成功,高地上的偽軍約一個排很快被全殲,然而敵人整連整連的反撲同樣兇狠,在連續的反撲中,曾經有志願軍一個步兵排與敵在陣地上展開白刃戰,肉搏中全部戰死、陣地失守的情況,慘烈情況觸目驚心。

拼殺到23日,我軍87團東調上甘嶺準備大反攻,44師拿出自己的132團,接著在391高地上與敵人接著幹!幾天之後,當面守備的偽軍51團傷亡過大,只得撤離陣地,敵人被迫把作為整條戰線預備隊的美軍步3師拉上來一個65團,與我軍繼續爭奪391高地。27日夜晚,美、韓軍正在交接陣地,一片混亂,我軍偵察兵敏銳發現了情況,兩個步兵排一槍不開,挺著刺刀猛撲上來,一場惡戰,再次奪了高地南峰。

幾小時後,美三師便與韓九師各出一個連聯手反撲。可是敵人剛把南峰奪到手,第四十四師原先準備用來對付美軍機械化突擊的炮群,轟轟隆隆地就將炮彈傾瀉過來。連續3天炮擊,將美三師炸懵了。

一個叫亞當斯的副排長被俘時說:“你們的炮彈打起來沒個數。我們的許多兄弟被炮震得精神失常。被炮轟得實在受不了了,有個弟兄就問排長,是否可以離開這座山。迷迷糊糊的排長像忽然被提醒了,大呼一聲:‘OK,走吧!’就呼呼啦啦全往山下跑。”

第四十四師的鉗制戰,造成西方山全線吃緊,美九軍被迫將打殘撤下上甘嶺的美七師,不經休整就調往金化、鐵原一線佈防,以備第四十四師由此突破其金、鐵防線。同時,還從上甘嶺抽走5個炮兵營,加強對西方山正面防禦。美九軍的這一剜肉補瘡之舉,大大減輕了第四十五師在上甘嶺的壓力。

上甘嶺戰役結束時,第四十四師對391高地的爭奪還未結束,反覆攻守到11月30日,才完全控制住391高地,殲敵4000餘人。391高地一丟,美韓軍無險可守,被迫後退,志願軍將防禦陣地整整前推了11公里。可以說,這個高地雖然只有幾平方公里大,但是打下它,利益卻不小。

志願軍總部為此而興奮不已,連續通令表彰第四十四師不僅有效牽制了敵人,成功地保障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而且,極大地改善了平康地區的防禦態勢。

這裡是網上找到的,對391高地爭奪戰的一份非常詳盡的介紹和說明:有人在網上利用白馬山、391高地都是韓9師防守這一點,有意將391高地爭奪戰和白馬山之戰混為一談,又將白馬山之戰與上甘嶺戰役聯絡在一起。說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為解白馬山之危,採取的圍魏救趙之策。

最後的結果是雙方打了平手,志願軍沒打下白馬山,聯合國軍沒拿下上甘嶺,但雙方都達到了保住自己陣地的目的。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前面已經說過,奪取391高地是44師師長向守志自行決定的秋季戰術反擊目標,與白馬山之戰無關。

10月12日第一次攻打391高地時上甘嶺戰役還沒爆發,所以當時與上甘嶺戰役也無關。後來為了策應上甘嶺戰役,44師加大了爭奪391高地的力度。最終在11月底完全佔領鞏固了391高地。38軍爭奪白馬山之戰在1952年10月15日就結束了。而上甘嶺戰役是在10月14日開始,11月25日結束的。

有人在網上對我軍佔領391高地後,將戰線前推十公里表示質疑。他們拿出391高地距一三零團主陣地發利峰僅2000米這個資料,說我軍佔領391高地最多把戰線前推2、3公里而已。

這些人其實是故意忽略“對美韓軍而言,391高地是至關重要的前哨陣地,一旦失守,在正面九公里範圍就再無險要可憑”這個情況,也就是說,丟掉391高地,美韓軍在這一地區的防線就會因無險可憑而被迫後撤8、9公里。

所以,我軍佔領391高地後將戰線前推十公里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