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吳歷次對季漢的戰爭都處於上風?

先下結論,是因為蜀漢實力排名第三,就算拿下漢中,洪水七軍,也還是第三。

指揮官的優秀表現可以彌補實力的不足,但實力不足就是不足,被打敗就是常態。

蜀漢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漢中,指向關中。荊州雖然看起來是大後方,但是壓力遠遠大於東西戰場。總會有缺陷,東吳會抓住並切入其中。

因此,在面對東吳時,它總是實力和形勢相對較弱的一方。湘水之盟,蓄勢待發。應該是隨時針對漢中戰事策劃的訛詐。

為什麼東吳歷次對季漢的戰爭都處於上風?

魯肅的預言領先一步,雙方撕而不破。這其實是一個對孫權最有利的局面。利用北方的壓力,逐漸蠶食劉備在荊州的份額,利用關羽作為棋子被動承受魏軍。

襄樊之戰,諜報。糜芳能被成功翻臉,確實是天才之舉。但是,史料中的隱瞞不會是一筆光彩的交易。否則,恐怕會在野戰中被教做人。戰略上,蜀漢失血,曹魏甚至還賺了一些,東吳短期內大賺了一筆,但長期來看,利潤確實有限。

夷陵之戰,硬實力。劉備真正動用的伐吳總兵力,可能和陸遜相當,正面戰場的實力甚至不如。陸遜一直等到劉備的水軍撤退。

劉備在撤退圖中試圖在馬鞍山決戰,但最後還是大敗。歸根結底是軍力不足,不像《三國演義》裡那麼真實。

如果有壓倒性或者壓倒性的力量,陸遜未必會贏。有帖子猜測,是東吳把和于禁一起俘虜的鐘君三萬魏軍趕去當炮灰了。從東吳野戰和攻城的一貫表現來看,這種猜測不無道理。因此,蜀漢似乎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襄樊戰爭前期有過輝煌的戰績。一旦可以兩面夾擊,就會瞬間暴露實力不足的短板。

為確保漢中之戰,被迫接受湘水聯盟,無法及時支援關羽擴大戰果,間接導致荊州軍團全軍覆沒。諸葛亮大概想不到,小小的合肥卻成了隆中對解不開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