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古代城門,又指城樓下的通道,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城門的形狀也越來越多樣化。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但不限於:軍事防禦、地勢防洪、掌控出入。平日裡,城門大開,歡迎八方來客,那戰時呢?

戰爭期間,是不是所有的城門都需要緊閉呢?是不是所有的城門都需要封死呢?古代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呢?讓我們一起揭開歷史的迷霧,細細的窺探下吧。

古代城門的軍事作用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孫子兵法》當中,我們能夠明顯察覺到:

古代兵書對於攻城戰役的描述

。把上面這一句話翻譯過來:能夠透過謀略解決的事情就不要透過戰爭,如果走投無路了,實在沒招了,在展開攻城戰。

儘管在孫子兵法當中,對於攻城戰役進行了貶低,認為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可以採用攻城戰。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史當中,攻城戰的次數也不可忽視。

因為有一些戰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一些事情發生了,就沒有辦法再走回頭路了。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在攻城戰的時候,會有一個短板非常顯眼,那就是

城門

表面上看城門處在一個弱勢防禦區,相比於城牆而言,城門的防禦力量實在是不敢恭維。

那為什麼還要去構造這樣的城門呢?構造這樣的城門,對於古代軍事戰役過程又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

緊急突刺作用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城門似乎一直是一個被動防禦的關口。我們不妨做一個逆向思維轉換:

既然能夠被動防禦,是否能夠主動進攻呢?

這相當於是一個逆否命題,而這個逆否命題是否成立,我們需要在歷史當中找尋答案。

經典案例:唐朝軍隊攻打高句麗。

唐朝軍隊奉命遠征,對這個小小的區域型國家,並沒有放在眼裡。

面對他們雄厚的城池,唐朝士兵也有著自己對應的方法。既然你不出來,那就打到你出來為止。於是唐朝士兵開始堆積越來越多的土山,並且站在土山之上隔空相對。誰能想到一向老實的高句麗竟然趁著唐軍不注意來了一個回馬槍,導致唐軍損失慘重。

此次戰役也極大的阻滯了唐朝軍隊的進攻,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整個戰局。

心理威懾的功效

南宋臣子陳規是宋朝非常優秀的守城大將軍,而我們所熟知的順昌大捷就是陳規和劉琦兩個人共同協作完成的。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那場戰役太過於複雜,我們簡單來講:

陳規在自己的書籍當中明確指出:

如果想要獲得戰役的勝利,在守城時絕對不可以把城門關閉,必須要開啟城門。

緊隨其後,陳規在開啟城門這個舉動中做了個人註解:

只有開啟城門才能夠短時間內震懾敵軍,尤其是在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狀態之下。開啟城門之後,反而能夠困住敵方的手腳,讓他們動彈不得。

每每想到此,總會下意識的看一下

空城計

。或許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陣也是在萬般無奈之下采取的大開城門的計策吧。

當然,關於空城計究竟是諸葛亮贏了,還是司馬懿贏了這一個千古辯論問題,咱們在此不過多的分析。

牆貴低、門貴多、若無反擊,勢難堅守!

這是宋朝士兵在面對守城時總結出來的一系列經驗,無論是面對北方的蠻夷部隊,還是驍勇之師,宋帝國總能夠堅守住,儘管堅守的時間不長。

很多人說:宋朝的綜合國力弱,部隊實力更是弱得可憐,不堪一擊,輕輕一吹就倒了。但同向對比一下,相比於當時元帝國鐵騎踐踏的其它地區,南北宋已經是很爭氣的了。

兩面夾擊的作用

大約在五年前,有一次歷史研討會時,就曾經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古代戰役為什麼要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拔下來呢?如果遇到這個城池拔不下來,那麼索性派一小夥部隊守著這個城池的出口就可以了。古人為什麼如此的死心眼,非死盯著一個城門不放手呢?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在那次歷史研討會上我是這樣說的:如果古代的一次滅國戰役需要消滅敵方首都裡面的全部精銳,而消滅敵方首都的精銳,需要跨過十個城池的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每遇到一個城池都分出一部分計程車兵守住這個城池,防止城池裡面的部隊來搗亂。那麼接連圍住十個城池之後,還能作戰的部隊有多少?

即便這些部隊能夠作戰,那麼在這些部隊戰敗或者出現膠著狀態時,又如何保證後方的十座城池不會後院起火呢?

可是如果古代的城池在還沒有開始進攻之前就已經非常自覺的把所有的城門都封死了,而且自己出不去,那麼城池的作用也就沒有了,

不要說兩面夾擊,自己出來都是個大問題。

古代城池不能封閉城門的三大現實問題

在古代城池的三大軍事作用的輔助之下,其實城池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沒有辦法封閉了。

因為這個時候城池封閉,就如同一個又一個的小村落,它們發揮不出原有的作用,也不是當初建造城池帝王的初衷。

那麼除了這三大軍事作用之外,還有沒有一些現實問題,導致這些城池絕對不可以封閉呢?

答案是有的。

城池內的補給有限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古代一個城池當中究竟有多少士兵,又有多少個百姓?

其實古代的生產力相對來說比較落後,既然比較落後,就不可能遍地都是城池。

只會在一些緊要關口,只會在一些有著巨大軍事意義或者政治意義的地區設定城池。

這些地方相對來說人口比較密集,密集有的時候是好事,但有的時候卻又會耽擱事兒。

比如一個城池內的人口眾多,就必須考慮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果這個城池的水資源不緊缺的話,那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可是水資源不緊缺並不意味著其它資源不緊缺。衣食住行,這些通通都需要。城池自斷臂膀,把所有的城門堵死,就意味著這個城市與外界斷了聯絡。

等這個城池裡面沒有糧草的時候,就是這個城池滅亡的時候。

除此之外,古代城池防禦敵方遠端進攻,最主要的武器就是

弓箭和投石車

。而弓箭這種一次性消耗品用完一個少一個,短時間之內想要再造出來,實在是太難了。

如果把城池關閉,就意味著沒有辦法向外界索求對應的物資,當城池內部物資全部消耗一空時,整個城池將會走向死衚衕裡。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關閉城門,士氣低落

古代絕大多數戰役都是講究士氣的,任何一個將軍都是戰場上的半個心理專家。

只有捏透了己方士兵的脾氣,掌握了對方士兵的狀態,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知己知彼,才能夠做到百戰百勝。

在《曹劌論戰》當中,我們能見到這樣的一句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士兵之間的戰鬥亦是如此,在最開始的戰役衝鋒和突刺的時候,絕對不可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哪怕敵方強的可怕,哪怕自己這一方只有1/10的機率能夠獲取勝利。

既然已經開戰,就要硬著頭皮把士氣鼓舞上來,因為鼓舞士氣才有可能勝利,但如果士氣沒有鼓舞,極有可能導致失敗。

而在戰鬥之前就已經封死城門,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士氣低落,更多的時候會導致全軍崩潰。

關閉城門,束縛住了手腳。

在上文當中,我們已經講到了城池的作用。

再次總結一下,在軍事領域城池的作用一共有三:

a。佔據有利地形,阻止敵軍前進。

b。佔據天時地利,形成有效反擊。

c。及時偵探敵情,趁早作出防禦。

那麼一旦關閉了城門,它會有哪些消極影響呢?首先,關閉城門就意味著自己短時間之內不會派遣士兵出去,那麼這個時候阻止敵軍前進,

形成有效反擊和作出防禦都沒有辦法實現

這其中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這就相當於一個城池,短時間之內禁錮了自己,並且自斷手腳。

如果城池真的這樣搞的話,那麼到底還需要城池嘛?城池的作用和意義又是什麼?

難道僅僅是一個裝飾品,僅僅是一個雕飾的物件嗎?

古代城池的可臨時性封閉問題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如同雙刃劍一樣,既有好的那一面也有壞的那一面,古代城池同樣是如此。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如果我們說城池是絕對意義上不允許封閉,一旦封閉了就必然失敗,其實是頗不負責任的。因為城池的封閉與否,關鍵看當時的具體狀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城池都不會徹底封死。但是如果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城池需不需要封閉,如果封閉的話又應該怎樣去封閉呢?

甕城的臨時性阻斷

古代的軍事發展永遠是在妥協與抗爭中不斷演化而來,既然城門易破,那就得想一個辦法讓城門結實一些,怎麼能夠讓城門更加牢靠呢?

就有了這個甕城

那麼這個甕城是怎麼來的呢?頗有點甕中捉鱉的意思。

甕城的構造非常簡單,是在城門的外面再構造一圈城牆,然後城牆內外是可通氣的,士兵也可以站在城牆上對敵人進行有效阻擊。

那麼,敵人如果想要短時間之內攻破城門的話,就必須先攻破甕城。

只不過甕城的構造成本比較高,一些小的城池沒有足夠的資金,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構造。相對而言,戰爭前線的城池更為常見一些。

巨石的直接阻斷

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版本的故事,與孔子相關,是孔子的父親孔叔梁紇。

在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當中,孔叔梁紇是魯國的三虎之一,非常有名氣的勇士。

而在之前的一次戰爭過程當中,孔叔梁紇曾經跟隨著諸多人進攻逼陽城,城市裡面的敵軍故意引誘,並且在關鍵時刻放下巨石閘門。

如果這個巨石閘門放下來,那麼整個城池將會處在一個封閉狀態。這個時候的諸侯部隊就會處在一個絕對劣勢的地步。這個時候,孔叔梁紇直接站了起來,並且扛下了閘門。

這僅僅是一個經典案例,而在這個經典案例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古

代戰爭史上的確有堵住城門的情況,只不過這個堵住城門的情況多少有些特殊,它並不是用在防禦上,而是用在進攻上。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堵死城門?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好像又回到了原點。真的不能堵死城門嘛?還是說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可以堵死城門呢?那麼如果真的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堵死城門,那麼這個特殊情況又是什麼情況呢?

在此之前,我們依然需要回顧一下堵死城門的幾大前提,以及堵死城門所帶來的

危險性和不可預測性

首先,如果把城門堵死,那就意味著自己城門內部計程車兵沒有辦法四處移動,也沒有辦法去掌握敵情,更沒有辦法判斷敵軍,也不能夠阻斷敵人的進攻。

堵死城門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自斷手腳,所以絕大多數將軍都不願意承擔自斷手腳的風險,也就有了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悲壯故事。

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

古代不乏有一些悲壯的故事,而那些悲壯的故事當中,我們能夠見到一個又一個的將軍、士兵,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承擔自己的責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也有一些人他們不知死不懼死,聽從上級的命令去執行。

可戰爭終究是戰爭,戰場上的瞬息萬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的時候這邊出現了問題,有的時候那邊出現了麻煩。

當敵我力量出現巨大懸殊,尤其是敵方勢力特別大,自己這一方又不願意投降時,就會出現堵死城門之舉。

但是請注意,一旦城池被封,就相當於下了挑戰牌。絕大多數情況下,封了城池之後就要做殊死搏鬥,因為城破的那一刻會進行屠城。這也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歷史上有一些君王,有一些將軍,他們的確會這樣做。戰爭之前先進行喊話,但是如果你不出城投降反而把城門給堵死,那麼等戰爭勝利之後,會殃及整個城池的百姓。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而上級將領一旦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準備和敵方抗爭到底的時候,就極有可能透過巨石把城門徹底堵死。

援軍馬上就到,需要固守待援。

古代的戰役,儘管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手段,可也有著對應的通訊設施。

這其中就包括但不限於士兵的來回傳信、使臣的來回奔波以及飛鴿傳書、烽火傳信這樣的書信往來。

而一個地方一旦遭遇重大危機,周邊的幾個將軍都會有所知曉,這個時候他們只需要等待上級的命令,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援助。

而一旦被圍困的將士明白現在的狀態,知道自己的處境之後,也會沉穩萬分。短時間之內把城池封住,增加敵方進攻城池的難度,只要能夠多拖延一刻,就多一分勝利的把握。

城池物資儲備充足,準備和敵方打持久戰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張士誠的那一次會戰接連打了好幾個月,在那幾個月裡面朱元璋想盡一切法子,就是為了讓張士誠投降。

但是張士誠躲在自己的城池裡面,仗著自己的物資豐厚,儲備極多,兵強馬壯,一直沒有投降。城池戰打完之後再接著打巷戰,巷戰打完之後還要打殲滅戰,整個戰役打下來,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如果一個城池的物資足夠豐饒,而且不願意投降,想依託於拖延的戰術來獲取短暫的勝利或者長久勝利的話,那麼封閉城門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古代城門的整體作用包括了哪些?戰爭期間,城門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歷史啟示錄

城池自古已有,是古國的重要軍事防禦性建築。

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

在《漢書·王莽傳贊》中,就已經窺探出城池的重要性。而在牢固的城池中有一處看起來非常脆弱,也是攻城戰的關鍵之選,就是

城門

在攻打城池戰役中,如果掌控了城門,就意味著掌控了主動權,掌控了整個戰場上的決策權。

既然如此,被動防守的一方是否可以直接把城門封死呢?戰役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因為封死城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極端狀況。而且封閉城門之後,整個戰爭的走向將不會由守城一方控制,直接由攻城一方掌控。

封鎖城門,猛地一看行之有效,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姿態之下。可一旦封鎖城門,在物資無法運進,敵軍兵強馬壯,己方物資不足的前提之下,很難贏得戰場轉機。

所以從整體全域性觀念來看:古代的攻城戰役,防守方很少會把城門封死。除非有極端情況發生,或者需要固守待援,短時間之內援軍就到,亦或者和敵方做好了魚死網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