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1492年10月12日凌晨,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他誤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於是就稱那裡的人為印第安人。

但是,除了發現新大陸以外,他還發現了當地一種神奇的農作物——番薯。

從此以後這一神奇的農作物,漂洋過海的來到西歐,又從西歐來到了南亞,最終“偷渡”到了中國。

番薯的成功的“偷渡”,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的程序,幾百年以來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緩解了數次饑荒,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直接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口增長的瓶頸,為後來華夏大地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其實在番薯和土豆兩種高產量根莖類作物出現以前,中國本土也有一種高產的根莖類農作物——芋頭,因古人覺得它像蹲伏的貓頭鷹,因而稱為“蹲鴟”。

在紅薯、土豆等到來之前,芋頭也是解決饑荒問題的農作物。但是由於芋頭對種植條件要求比較高,只能生長在熱帶,不適合大範圍的在全國普及。所以並沒有對於人口的增長起到作用。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後,將紅薯這一神奇的農作物,進獻給了當時的西班牙女王。

發現新大陸以後,直接促進了西班牙的發展,並使西班牙走上殖民道路,紅薯也就順利的透過殖民經濟擴散到了印度和當時的呂宋(菲律賓)。

由於番薯的對於氣候的適應能力強,容易栽種,產量大所以迅速在菲律賓擴散開來。成為了當地的主要農作物。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中國和菲律賓貿易頻繁,商人陳振龍看到番薯的諸多優點,想要將其帶回國內培植。

在明朝,水稻的糧食產量大約每畝300斤即使一年收穫兩次也只有600斤左右,而當時在菲律賓種植的番薯的年產量將近稻米的十倍!而且種植難度低,不需要精心培育。

也是因為番薯有這麼多優點,西班牙人是絕對不允許其傳播於殖民地之外的。

陳振龍冒著危險,偷偷地將番薯的藤蔓混入了麻繩之中,並用泥漿裹滿,逃過的西班牙人的檢查成功的將番薯帶回了當時的大明。

帶回福建以後,他開始嘗試種植,沒想到第一次就輕鬆地成功了。僅僅四個月就收穫了大大小小的紅薯。也是由於紅薯的偷渡成功,才解決了當時福建的饑荒問題。

因為紅薯來自於“番國”,便俗稱為“番薯”。

番薯傳入中國以後便很快推廣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一直到土豆這個競爭對手到來地位才有所下降。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在農業社會,人口對土地的依賴很強,人口過多就會造成糧食無法充足供給,一遇到天災就會產生饑荒,造成社會動盪,人口大幅度回撤然後重啟。

而番薯提高了單位土地的農作物產量,相同面積的土地能夠供養更多人口。

在明朝之前中國的人口一直在一個億以下下徘徊,番薯傳入以後,人口便突破了瓶頸達到一個億。

明朝末期全球經歷了嚴重的小冰期,自然災害頻繁,土地減產,加上明朝內部矛盾嚴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1600年至1644年。氣溫驟然下降到了千年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順治年間。糧食產量回升,出現了後來的康乾盛世。

可見糧食供給對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在清末之前對於糧食的種植技術並沒有產生任何突破,但由於番薯、玉米、土豆、木薯這些外來高產作物的引進,晚清人口僅憑糧食產量就已突破四億,即使清朝到新中國建立一直兵荒馬亂,人口也沒有像之前的朝代更替一樣出現大幅度的回撤。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既然紅薯易種植,產量大,味道好,連葉子和嫩莖都可以當做蔬菜來吃,為什麼沒有在我們的餐桌上成為每日的主食呢?其實番薯也並不完美。

體重為60kg的成年人日均蛋白質攝入的最低要求約45g。

每100g小麥含11。9g蛋白質,滿足最低蛋白質的攝入需求需要吃一斤二兩的饅頭。

每100g大米含7。5g蛋白質,滿足最低蛋白質的攝入需求需要吃5碗米飯。

每100g番薯含4。7g蛋白質,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要每天吃二斤番薯,才可以滿足每日最低蛋白質攝入量。

而且紅薯含有一種氧化酶,吃多了會產生大量氣體,又因為糖分高,吃多了胃不舒服。並不適合當做長期食用的主食。

所以番薯只能在糧食供給不足的時候當做救命的糧,卻不能當做日常生活中每日的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好的胃。

紅薯,一根偷渡來的藤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