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鍾子丨鹽考錄: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大旅行自流井旅行記

蜀人鍾子丨鹽考錄: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大旅行自流井旅行記

東亞書院學生大旅行秘話(《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 (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

  作者:鍾永新

東亞同文書院是日本東亞同文會1900-1945年間在中國上海開辦的一所特殊學校,旨在培養“中國通”式的人才以適應日本對華政策的需要。

《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上、中、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曆史研究中心文庫”之一,選譯了19、20世紀之交至20世紀40年代初東亞同文書院在華的部分調查資料,內容包括中國各地山川形勢、交通線路、社會民生、經濟金融、政治情形等,第一部分為“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大旅行秘話”,為東亞同文書院學生的中國旅行調查資料,第五章“跋涉秦山蜀水”主要敘述書院學生在四川的旅行經歷,該隊旅行團1922年6月下旬出發,9月下旬返校,旅行團員有6名:清水成鑑、岡秀一、岡林正文、甘粕四郎、川島清、金井十郎。

其中有篇題為“自流井”,為東亞同文書院學生旅行團入川進行鹽業考察的目的地,他們從重慶出發,步行經過7天后抵達自流井,即看到井架林立,街市熱鬧,發現自流井沒有城牆,覺得十分特異,這是由於當時自流井還屬富順縣管轄之故。

旅行團住宿在鶴鳴池旅店,提及一位像是小學生的旅店孩子已通讀四書,而他們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理解這些中國典籍,又發現在自流井的街上隨時可見地方軍閥的爭鬥標語。

次日參觀自貢鹽場,他們先到“鹽務稽核分所”索取資料,卻遭到拒絕,鹽務所工作人員使用英文作答,亦是少見之舉,經協商,鹽務所才派出一人帶領旅行團觀看盛海井,品鹽水如帶煤氣味,接著參觀製鹽場,場景頗感恐怖。結束自貢參觀後,旅行團再往榮縣,經嘉定(今樂山)到成都。

此旅行記雖是浮光片影,可見東亞同文書院對中國鹽業重鎮自流井的重視,作為20世紀初早期進入自貢鹽場考察的外國人群體,留下了又一批慕名前來者的考察蹤影和文字記錄。

(2015年9月)

  附錄

  《自流井》

離開富順我們前往自流井。自流井是四川省第一產鹽地,也是我們這次鹽業考察的目的地。道路一直通向山地的高處,濃霧中隱約可見安全帽不停在移動。即使在這樣的高地,道路兩邊也是田圃,稻子垂著長穗,高粱及大豆的長勢也十分喜人,使人感覺四川富饒不虛。

自流井的架子出現了。連日步行而疲憊的腳來了力氣。路兩邊是莽莽森林,竹子、杉樹與棕櫚綠葉繁茂,林立的井架越來越近了。

自流井位於沱江支流榮水岸邊,沒有城牆這一點很特異,人口大約有13萬,聽說當地人基本上都以鹽業為生,有錢人多。城區貫穿一條寬道,布店、飯店、妓樓、茶館鱗次櫛比,裝飾華美,十分熱鬧。

我們住在鶴鳴園,名字像是日本的溫泉地,雖然有些徒有虛名,但從重慶出發後連續步行7天,也就決定暫住此處歇腳了。

旅店的孩子像是小學生,看見我們這幫人十分稀奇,便跑到我們房間玩。雖然不太相信,但據他講他們已經讀完了四書,現在正在讀《左傳》與《詩經》,還讀過《長恨歌》,意思也懂。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明白的東西,沒想到這麼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娃娃竟然也懂,實在是令人吃驚。

到了街上,像是看到一些店鋪掛著外國貨之類,但遇到可一群形同苦力計程車兵,胡亂吹著喇叭從眼前透過,各顯眼之處都張貼著“妄造流言者格殺勿論”之類嚇人的告示。地方軍閥爭鬥之兇險由此可見一斑。

經人介紹我們前去拜訪精通鹽業的王先生,此人曾留學日本,目前在當地開辦了一家福音醫院,哪知不湊巧他不在家,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旅店,發現警察署長一臉嚴肅地等著我們。滿口方言的警察署長說了半天我們也沒聽明白,藉助筆談才算會意。像是問我們來幹什麼,帶了護照沒有,要去哪裡,需不需要嚮導,等等。我們送上仁丹和日本的旅行指南之後,他便高興地回去了。他像是原本就有心要從日本人手裡撈點什麼。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起床前往鹽井及製鹽廠參觀。首先我們來到“鹽務稽核分所”,要求和所長見面,卻遭到了拒絕。於是我們便改變要求提出“我們遠道而來,考察貴國有名的鹽業,希望你們能提供給我們一些相關的參考資料”。對方不慌不忙給了一張紙條,是英文,歪歪扭扭寫著:“抱歉,我們沒有可以提供的資料。”無奈之餘,我們經過一番努力總算讓他們答應派出一個人帶我們參觀。

原來,四川省內共有26處製鹽場,其中以自流井的質量最好,產量也最高,幾乎佔全省產量的六分之一。井分水井和火井,共1213口。水井是一般的出鹽水的井,而火井則是有天然氣噴出的井。我們還過橋參觀了嶽陵的盛海井。

此井大約深253丈,井上設有很大的架子,旁邊還有直徑長達4間的大車。一根粗繩繞在車上,掛在架子頂上,然後落入井中。落入井中的繩端繫著帶開關閥的竹筒。將鹽水汲上來的做法是讓5頭牛拉車轉動,把繩子捲起來,這樣繩端盛滿鹽水的竹筒就被拉了上來。這時,等再車旁邊的人就開啟竹筒的閥門,倒進鹽水桶內,然後再利用引水筒將桶內的鹽水送到製鹽場。汲一次水大概要花20分鐘左右。試著嚐了一口鹽水,發現沒那麼苦,溫溫的一股煤氣味。

之後我們參觀了製鹽場。有5口鹽井的鹽水透過各自的引水筒彙集到此處,場內擺放了許多大黑鍋,鍋下面跳動著從火井引來的天然氣燒起的火焰,氣味難聞。裸著身子肌肉發達的人們默默地幹活,讓人感覺到好像是到了地獄一般。

歸途中我們吃了美味的湯麵,也可能與肚子餓有關,覺得挺好吃的。不管是味道也好,價錢也好,都是我們平時在上海徐家彙吃的東西完全不能比的。等回去後,一定讓麵店的老闆好好給我們做一頓。

結束自流井為期兩天的參觀後,我們要去成都了,第一站是到榮縣。這條路書院學生還從未走過。在重慶我們聽說沿路有土匪出沒,但問旅店老闆時,他的答覆是四個字:“一路清平。”

——《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上)》(《第一部分 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大旅行秘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95-97頁)

  注:刊於《鹽》第四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