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什麼是郡國並行制?

看這二字“郡”和“國”,意思一目瞭然,郡縣和分封國並立。某種意義上,這應該算是漢朝的創舉吧。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西周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大部分是同姓,異姓諸侯都是開國功勳。這個設想很美好,周天子管著各諸侯,各諸侯管著各自的領地,大家其樂融融。這個制度的前提是:各諸侯要對周天子絕對的忠心。但是,歷史告訴了後人,這個想法有點簡單,後來,周天子被架空了,諸侯國開始瓜分天下,再後來,就是秦一統天下。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強調的就是“管控”,國家統治者要有絕對的權力。到了秦始皇這達到了巔峰,完全摒棄了原來的分封制,開創了郡縣制。下級對上級負責,最後的權力彙集於一人之手,就是嬴政本人。現在看這個制度,只會贊秦始皇視野的高度,但是,放於當時,很多人無法接受,老祖宗用了上千年的東西,你怎麼說扔就扔呢?

劉邦建國初期,就面臨這個問題,他很清楚,郡縣制絕對有利於國家集權,但是,他得安撫那幫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這些人心中可是惦記著分封的。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有一件事,其實可以看出劉邦對分封異姓王的厭惡。

韓信破齊後,捎話給劉邦,齊國挨著楚國,不能弄一個職位太低的官,最好是一個“假王”,否則,很難治理這塊地方。劉邦看完氣的當時就要廢了韓信,還是在張良的勸說下,就勢封韓信為齊王。

後人分析此事,一般都是從韓信“討官”的角度去看,其實,看劉邦後來對異姓王的態度,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是極度排斥分封的,他連聽到“王”這個字都會極度不舒服,所以,當時才會對韓信的這番話反應如此激烈。

劉邦難道就看不出韓信對他的忠誠麼?秦始皇所作一切都給了劉邦前車之鑑,權力當然要多多地抓在自己手上。韓信所做的一切,在劉邦看來就是臣子該盡的義務。但是,劉邦也明白,天下初定,他如果也照著秦始皇那般做,絕對是找死的節奏。

所以,就折中一下,自家人肯定是要給好處的,至於異姓王也給分封,其餘的呢,那就直接接盤秦朝的就好。他如此一做,大家皆大歡喜。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這裡,我們再來看看郡國並行制的利弊之較。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的沒有缺陷的制度,只能說,這個制度和它所處的時代是否匹配,若是不相容,那麼,就如秦朝急吼吼的上郡縣制,定會產生消化不良的症狀。

一、從政治上保證了劉氏家族的統治基礎。

異姓封王無疑放出了一個訊號:只要我建功立業了,王侯將相似乎是垂手可得。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可以世襲。不要小看“世襲”,那時沒有科舉,普通人要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其實挺難的,所以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留戀周朝的舊制。

對於劉氏子弟來說,事後弄個地方諸侯更是情理中的事情,一塊打下來的江山,你劉邦做皇帝,哥幾個做王,才真正體現出“有福共享”。建國之初,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劉邦最為看重的一點。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二、從經濟上保證了漢朝的快速復原。

有人質疑過唐朝為何那麼快就經濟復甦了,但是,很少有人質疑為何漢初會那麼窮。別看這兩個朝代差上幾百年,但是,在很多地方蠻像的。至少有一點,嬴政和楊廣對拓展疆域都相當上心。

一個50萬大軍南征;一個打突厥遠征高句麗,看看後來漢武帝打匈奴缺錢都做了啥事,其中的道理就清楚了,別看項羽劉邦爭霸時間不長,但是,民生經濟已經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漢初執行郡國並行,等於將國家的難處很大一部分分攤在了各自諸侯身上。

沒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吧,所以,對於國家經濟大家都是非常操心的。但是,錢多了有時未必是好事。因為這時的諸侯是“有名有實”,有軍權,可以養軍隊。漢文帝后來做了一件事,把齊國拆成了六份,把淮南也拆成了三份。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這個用意太明顯了,就是削弱諸侯的實力嘛,遠在廣陵的劉濞不幹了。他很有錢,乘著漢景帝即位沒多久,拽上幾個王造反了。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

雖然,漢朝受了一次驚,但是,也給了漢武帝極好的借鑑,既然朝廷主動干預成效太差,那就用家族勢力瓦解的辦法唄。漢武帝的辦法是:只要是這些諸侯王的後代,都有封號,都有封地,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分割,國家不會再給封地。這時,還是那個郡國並行,只是諸侯的實際領地越來越小,保證了中央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可以說,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直接影響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參考資料:

【《後漢書·百官志》、《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五宗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