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東晉曹操”,曾三次揮師北伐,想要篡位卻求而不得!

在東晉歷史上有一位人物,他被稱為“東晉曹操”,也有人將他比作司馬懿、司馬昭,而這位權臣,就是桓溫。

桓溫是東晉時期的梟雄式人物,崇拜者將他奉為英雄,鄙夷者則斥他為奸佞。不過真正的歷史人物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桓溫亦是如此。

他被稱為“東晉曹操”,曾三次揮師北伐,想要篡位卻求而不得!

少年桓溫,是一位豪傑。桓家本就是一個傳奇家族,桓溫的高祖是曹魏大司農桓範,在三國時期被司馬氏誅殺,淪為刑徒。經過多年的打拼,桓氏艱難躋身江左八達之列。桓溫出身自然也算名門望族,可是就在桓溫十五歲時,他的父親被人殺害。桓溫發誓要替父報仇,他十九歲時混入仇人喪禮,手刃其兒子。自此,桓溫名揚天下,少年豪傑之名,世人皆知。

皇室看重桓溫,將他招為駙馬,對他委以重任。桓溫憑藉皇室的扶持以及自己的能力,一路上平步青雲,官至刺史。在桓溫三十三歲時,司馬氏為削弱荊州庾式,任桓溫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統領長江軍權。

他被稱為“東晉曹操”,曾三次揮師北伐,想要篡位卻求而不得!

在執掌大權以後,桓溫率軍討伐蜀地,他連戰連捷,最終俘虜成漢皇帝李勢,滅亡成漢政權。在蜀地,桓溫選賢任能,安撫百姓。平蜀之戰讓桓溫聲名大振,他在朝堂裡的威望和權勢越來越大,這讓司馬氏忌憚不已。為了制衡桓溫,會稽王司馬昱啟用名士殷浩,並拒絕桓溫的北伐請求,讓殷浩率軍北伐。可是殷浩數次北伐都以慘敗告終,朝野上下對殷浩怨聲載道。桓溫趁機逼迫司馬昱將殷浩廢掉,自此,桓溫再無人制衡,他開始獨攬大權,進行北伐。

桓溫的北伐客觀上是收復失地,光復西晉,但他發動北伐的真實目的是立威奪權,打壓異己。在這種情況下,桓溫的北伐戰略以穩為主,他不想出現巨大的失敗,這樣會削弱他的權威。而朝廷出於打壓桓溫的目的,也不想看到桓溫北伐成功。桓溫個人的保守戰略,加上朝廷的掣肘,導致桓溫三次北伐敗多勝少,東晉往往是先勝後敗。

他被稱為“東晉曹操”,曾三次揮師北伐,想要篡位卻求而不得!

在桓溫北伐失敗以後,他惱於朝廷的不配合,於是廢掉司馬奕,迎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曾經的朋友,如今卻被迫淪為傀儡,司馬昱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卻無可奈何,只能與桓溫虛與委蛇。

桓溫想要奪權稱帝,但他希望的道路是自己北伐成功,衣錦還鄉,接受朝廷九錫,隨後在所有人的擁戴下稱帝。可是北伐的失利讓恆溫威望受損,朝廷有了藉口不給他加九錫。桓溫在晚年時想要逼迫朝廷,但在謝安等人的阻止下,他終究沒有實現願望。直到桓溫死時,他都沒有登上皇帝的寶座。

說桓溫不想篡權是假的,他素有野心,並且從未隱藏自己的野心。桓溫曾對親信說道:“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晉書·桓溫傳》)桓溫不是一位君子,但他卻也談得上光明磊落。國之棟樑與竊國大盜,其實都是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