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其實原因希特勒早就告訴我們了,從二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一直有三個因素在困擾德國取勝,德國戰敗是必然的,並不單單是因為邪不壓正,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達命令,決定執行“焦土政策”。

所有帝國境內的軍事設施、交通運輸、通訊系統、工業裝置、供給倉庫以及帝國境內任何有價值的、可供敵方使用的物資和原料,都必須被摧毀。

這到底怎麼了?

話說七十六年前的一個漆黑之夜,空氣中瀰漫著濃厚硝煙,柏林郊外,蘇聯陣地看似一片寂靜,實則暗流湧動,兩百多萬士兵正準備採取一個秘密行動,而柏林防線內的德軍卻毫不知情且開始有了倦意。

那時歐洲還處於春季,四月份的德國天空才剛灰濛濛亮,德軍自認為蘇軍也是肉體凡胎,也需要睡覺休息,不可能半夜發起進攻,所以暫時放鬆了警惕。

大概到了凌晨五點,從來不按套路出牌的蘇軍突然開始對德軍採取行動,這一次蘇聯終於成功了,而且還徹底扭轉了二戰的局勢。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蘇軍在主帥朱可夫的指導下,同時開啟一百多架探照燈,並將所有車輛的燈光也朝著德軍陣營橫射過去,睡得正酣的德軍被突如其來的燈光戰術所驚醒,睡眼惺忪的德軍根本就沒明白這是咋回事還以為是天亮了,而這上千億度的燈光照的德軍是目眩眼花,驚恐萬分。

就在德軍還處於懵逼狀態時,蘇聯方面又開始採取了下一步行動,機會難得,決勝就在這一時刻,蘇聯幾千架大炮同時對準發射,德軍被這強力的火力壓制,根本就無法抵抗,只有放下槍支四處潰逃,而德國苦心經營起來的柏林防線瞬間成為火海。

自消滅蘇聯計劃失敗之後,希特勒為防止蘇聯報復,下達死命令要求嚴守柏林,柏林是德國的首都,也是德軍的指揮中心和最終退路,如果柏林一旦被盟軍拿下,預示著德國將徹底失敗。

希特勒深知這一道理,所以他下令在柏林地帶設定了特別堅硬的防線,就在希特勒以為自己的安排是天衣無縫的時候,卻沒想到蘇軍居然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抵達柏林城下,併成功攻破柏林防線。

1945年4月30日,炮火聲離帝國總統辦公室是越來越近,希特勒從未感受到過如此強烈的挫敗感。

他知道德國已是強弩之末,而他親手締造的帝國大廈之將傾,自己也難逃被正義制裁的下場,作為一名軍人,他選擇飲彈自盡。

當蘇軍趕到希特勒辦公室時,帝國總統辦公室已是一片狼藉,四處火光竄發,蘇軍忙活滅火之後從火堆裡發現一具已燒焦的屍體,由於面目全非很難辨識,由於是在希特勒的辦公室裡,所以蘇軍一致認為這具遺體就是希特勒。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同一天晚上,蘇軍在德國國會大廈的圓頂上升起了勝利的旗幟,5月2日,在解決部分殘餘勢力之後,蘇聯徹底攻佔了柏林。

德國首都已被拿下,而作為他們的領袖已經不在人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德軍也喪失了鬥志,於是在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

後來就有一種說法,說德國當時投降的時候還剩700多萬士兵,如果這700多萬士兵繼續負隅頑抗也能給盟軍一次重創,同時也不可能這麼快結束戰爭,意思是還有挽回之機。

但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其中就存在兩個紕漏點。

第一:德國投降時,真還剩下七百萬士兵?

第二:就算有700萬士兵,德國還有勝算?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說德軍當時還剩下700萬士兵這個說法肯定是不靠譜的。

據二戰後資料統計,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之時兵力分佈如下:

德國投降時,在在捷克斯洛伐克駐兵還剩下90多萬,裝備剩餘1800多輛坦克火炮和1000多架戰機。

丹麥和挪威駐兵三十多萬且大部分為戰鬥力超強的黨衛軍,下轄坦克和突擊炮500多輛,飛機400多架。

在南斯拉夫還剩餘40多萬士兵,剩坦克和迫擊炮大概300多輛,飛機200多架。

在波羅的海有20多萬,下轄坦克和突擊炮600多輛,戰鬥機100多架。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分佈在德國本土上的德軍幾乎被蘇聯和其他盟軍殲滅,其中有40多萬德軍被俘虜。

如此算來,德國投降時,雖然沒有所謂700萬剩餘兵力,但主力部隊至少還有180萬,坦克和突擊炮3200多輛,飛機1700多架,如果再算上散落的游擊隊,臨時募集的新兵,武裝的戰俘等,兵力合計至少250多萬。

因此可能有人會覺得德國還存有實力,還可以繼續反抗,甚至有人覺得德國如果能夠再撐一兩年,會比美國率先研製出核武器,然後扭轉戰局。

這種想法看似合理,實則屬無稽之談。

德國之所以在自己勢力尚未完全耗盡的情況下選擇投降是涵蓋到多重因素的,德國選擇投降是他們的明智選擇。

第一、德國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真正發揮出了它那無法掩蓋的力量,具有超前機械化優勢的德國將石油帶上了歷史舞臺,從此一鳴驚人,讓德國一度成為歐洲戰場上的霸主,但也正是因為這石油資源讓德國在後期節節敗退,直至最後落敗而歸。

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國家就是羅馬利亞。

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同時他也是德國石油資源的主要供給國,如果沒有羅馬尼亞源源不斷向德國輸入石油資源,德國不可能在短期之內發展的這麼迅速,也不可能有開啟二戰的鑰匙。

在德國尚處於弱小時期的時候,為了搶佔羅馬利亞這塊肥肉,德國首先採用的是經濟策略,即為羅馬尼亞國家提供良好的貿易待遇,同時向羅馬尼亞貸款,唯一的要求就是羅馬利亞將石油賣給德國。

後來英國也發現了羅馬利亞這塊肥肉,便將手直接伸了進來,絲毫不給德國面子。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英國人財大氣粗,出手比較闊綽,還刻意抬高石油價格,這讓羅馬利亞成為了英國最忠實的貿易伙伴,讓德國焦頭爛額,這時德國就不幹了。

當時德國和羅馬利亞還有武器往來,德國政府心想,既然羅馬尼亞不願意將石油資源大批次賣給自己,那麼自己就只能停止向羅馬利亞供應武器。

而當時蘇聯和芬蘭因為領土糾紛正在發生戰爭,羅馬尼亞害怕接下來蘇聯會對自己動手,而沒有武器支援的羅馬利亞就等於國門大開,這時候羅馬利亞就想找一個堅硬的靠山。

再想想英國和法國離自己很遠,而德國願意和自己進行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又願意向自己供應武器,所以羅馬利亞就漸漸向德國靠攏。

而德國因為羅馬利亞的間接支援,即有了穩定的石油來源,因此國內的軍工業發展迅猛,讓德國迅速成為了歐洲霸主。

隨著二戰槍聲打響,在戰火紛飛的歐洲要想保命就得有一個強大的靠山,而當時德國又處於非常強勢時期,羅馬利亞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加大和德國之間的合作,於是進一步向德國供應了更多石油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已幾乎全面進入機械化時代,特別對德國來說,沒有充裕的石油資源,德國這架戰爭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

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德國對石油資源的需求量同樣也是水漲船高,希特勒當時想到一個問題,為了規避潛在風險,不能向羅馬尼亞這一個國家進口石油資源,所以德國也積極和蘇聯展開合作。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德國最擅長的是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可以將敵方命運的咽喉直接扼住,而閃電戰是石油助攻之下所形成的新的戰術。

二戰後期德國的戰線越拉越長,尤其是德國對蘇宣戰之後,使德國的石油消費市場出現了更大的空缺。

德國本想蘇聯,因為那時候蘇聯是歐洲石油產量最豐富的國家,當時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還未被完全開發出來。

德國想從蘇聯攫取石油資源,但襲擊蘇聯之後讓德國大失所望的是,他們費了好大的勁兒只佔領了邁克普油田,而這塊油田的石油是少的可憐,況且蘇聯在撤退的時候毀壞了這裡的設施同時摧毀了這裡的石油,讓德國根本佔不到絲毫便宜。

而這個時候德國離本土萬里之遙,所需資源根本就無法及時補充,德國屢試不爽的閃電戰優勢這個時候開始失效了,而這個時候德國又發起了最終決戰即斯大林格列戰役。

此時德國軍隊所帶的燃料即將耗盡,機械化部隊幾乎處於強弩之末,漸漸失去了戰鬥力,而蘇聯寒冷刺骨的氣候讓德軍更是喪失了鬥志。

屋漏偏逢連夜雨,德國自己的後院又起火了。

當時德國為了應付自己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發明了所謂的合成油,利用煤和石油的結合可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主力幾乎都開往了蘇聯戰場,而此時德國國內已是佈防空虛,趁此機會,英美組成戰略航空部隊對德國石油供應系統進行轟炸,德國所有的合成油工廠及石油儲罐幾乎被完全摧毀。

出現這樣的問題,德國政府不得不從蘇聯撤兵,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但德國並沒有善罷甘休,又調頭攻打北非,想從中東地區撕裂出一個口子運輸石油。

剛開始還挺順利的,但自從英美盟軍發現德國的石油把柄之後,便開始在海上對德國的運油船隻進行封鎖和摧毀,這些行為讓德軍開始面臨被動挨打的局面。

接連失利讓德軍開始腹背受敵,德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作戰方略,從轉攻為守到守又轉退,最後德國的戰線越拉越短,在二戰前期所奠基起來的優勢幾乎灰飛煙滅。

而那時德國石油儲備已捉襟見肘,大部分武器因為沒有石油資源作為動力都處於閒置或報廢的狀態,然後等著被對方轟炸機摧毀,尤其是到1945年的時候,德軍甚至需要用騾,馬和人力來運輸戰略物資。

當時就算德國還剩很多兵力,但是戰爭根本就無法繼續了,局勢已經發生很大的逆轉,德國資源的匱乏讓德軍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第二,精神領袖的喪失和帝國首都的淪陷讓德軍徹底失去鬥志。

希特勒可以說是當時的納粹德國人的精神領袖,他的一舉一動對德軍鬥志影響非常巨大。

二戰德國投降時,尚餘幾百萬軍力,為何會主動放棄抵抗

而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選擇自盡,這給德軍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大的,這讓當時奮戰在戰場上的德軍乃至所有德國人都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這麼拼命是為了什麼,所以都漸漸失去了鬥志。

還有就是當時蘇聯已經攻陷柏林,昔日龐大的帝國首都如今已經成為別人手中的玩物,這更是讓德軍的心理防線攻破到了極點。

到1945年的時候,德軍軍心早已渙散,軍無鬥志,士兵開小差、逃逸層出不窮,長官也無力進行阻止,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貌似紙面上有幾百萬的軍人,實際上似一團散沙,很難擰成一股繩,抗爭到底了。

還有就是有些德國高官看到自己的元首已經沒了,再掙扎也無濟於事,同時他們也看到德國大勢已去,沒了信仰,只想著自己活命,為了在戰爭結束之後能夠得到寬大處理,企圖早點投械投降,選擇投降可謂是君臣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