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導讀:元朝滅宋後,忽必烈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郊外選擇新址,營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為國號,命名為大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大都。

朱元璋滅元朝建立明朝,將大都城改名北平。後朱棣奪侄子朱允文江山稱帝。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朱棣即位之後,鑑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餘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

但到了崇禎當政後期,北京城在義軍李自成的進攻下,不出幾天的時間就攻破了,這著實令人奇怪。

同樣的北京城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再者說了,明朝戍邊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大佬們,為什麼見死不救?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李自成圍城的這幾天,除了京營以外,並沒有什麼勤王之師,難道堂堂大明帝國真的無兵可調了嗎?

一、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關外與清軍作戰,但是那個時候只是中下級軍官,後來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義軍,多次擊敗張獻忠,這才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左良玉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三十餘萬。

二、提起吳三桂可謂赫赫有名,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世人皆知,當然這是後話。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當時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遼東總兵吳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關寧鐵騎,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兵馬共有五萬人左右

四、高傑,字英吾。崇禎十七年(1644年),高傑升任明朝總兵官。手中握有五萬左右的兵力。

由此可見,崇禎並不是無將可調,但就是這些平日拿著大明朝的奉銀,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卻找出了各種理由,進行拖延和搪塞,以至於耽誤了戰機。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為了籠絡左良玉,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救駕成功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接下來看看遼東總兵吳三桂是怎樣救駕的吧。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崇禎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此時吳三桂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命令軍隊遲緩行動。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也就是說,吳三桂走到半路,崇禎就自盡了。

以上這幾位手握重兵的大佬不是提附加條件,就是直接拒絕。總之一句話,大明江山,崇禎坐不成,不是還有李自成嗎?就憑手中的軍隊作投名狀,轉投李自成一樣可以封官進爵。

但高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儘管他知道大明江山易主李自成,他是萬萬不能投靠闖王的。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高傑是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為盜,原為李自成部將,綽號翻山鷂。

高傑因作戰勇猛,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了,自然去李家比較頻繁。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聰明,負責管理軍用物資,每天分發軍糧、兵器供應作戰。

高傑後來帶著邢氏投降了明政府,後參加對李自成的追剿,因功升任總兵官。

高傑可謂與李自成有奪妻之恨,就算李自成登基後,放過誰也不會放過他。即便如此,高傑都擁兵自重,拒不發兵。

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崇禎上吊之前,傳旨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為何皆見死不救?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

綜上所述,崇禎在被圍的最後階段,雖然還有能力對抗李自成,但將軍們各有各的打算,幾乎沒有勤王之師。

想想這些,看看崇禎的所作所為,加之當時的形勢,這些武將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