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丹陽走出的二胡制琴大師

齊梁故里,人文薈萃。

“趙氏二胡”自明朝萬曆年間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丹陽趙軍是趙氏制琴唯一傳承人。

今年54歲的趙軍,是“趙氏琴坊”第13代傳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一個制琴工匠成長為中國二胡協會理事、國際二胡制琴大師,先後在“全國二胡製作評比大賽”和“國際二胡製作大賽”中奪冠,並被授予“國際二胡制琴大師”、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稱號。

趙軍:丹陽走出的二胡制琴大師

改良工藝,攻克三道關

二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軸、琴託、琴絃、千斤、琴碼、音墊、琴弓和音窗10大部件構成,前後涉及一百多道工序,各個程式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幾百年來,趙氏二胡除開料用機械外,一直採用手工製作。

二胡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決定著音質,絲毫不能馬虎。在父親的傳授下,精心選好老紅木材料後,他就足不出戶研製二胡的精髓,趙軍說,

“紅木成型後須在手上打磨,飄出來的都是很細的紅色粉塵。

你不知不覺,頭上啊,臉上啊,身上啊,粘上的都是紅色粉末。”

趙軍:丹陽走出的二胡制琴大師

除了苦累,在製作二胡的過程中,趙軍遇到了“合絲嚴縫”“銼”“蒙皮”三道工藝難關。為了攻克合絲嚴縫的難關,在拼琴筒的過程中,趙軍先後粘了又拆,拆了又粘,經過近百次的反覆實驗,終於攻克了難關。

製作一把二胡,其中以“銼”這道工序用工最多、費力最大、耗時最長。起初,趙軍銼出來的半成品要麼不直,要麼表面粗糙,為了攻克“銼”的難關,他耐著性子,又是近百次地嘗試,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掌握了“銼”的技巧。

趙軍:丹陽走出的二胡制琴大師

最大的難關是“蒙皮”,因為傳統二胡第三把位以下極易有狼音,為了在父親傳授技藝的基礎上尋求突破,他經過三年多的試驗後,在“蒙皮”技術上加以創新,終於攻克這一難關。

趙軍:丹陽走出的二胡制琴大師

“進京趕考”,贏得滿堂紅

然而,匠心並沒有因此滿足。祖傳的手藝有很多可以創新改良的地方。選料、拼琴、蒙皮……趙軍不停揣摩、不斷改進,將自己早年學成的五金等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到二胡製作,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手工製作二胡的精密度,他所製作的每一把二胡音色、音質都能保持穩定,歷經數年而不變音。

當翠弓與銀弦相融,靈動的指間流淌出的是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更是一片片匠心。

為了驗證自己製作的二胡質量,趙軍參加了北京舉辦的2004年首屆全國二胡製作大賽。比賽由全國各地的二胡演奏家、音樂名家擔任評委試音,透過試音、評比,趙軍參賽的兩把二胡在全國二胡製作高手中嶄露頭角,其中老紅木六角二胡獲一等獎,黑檀六角二胡獲三等獎,並被中國二胡協會吸納為會員。

小城走出世界制琴大師,趙軍將二胡的藝術演變發展到產業鏈的製作和技藝的傳承,詮釋了“趙軍二胡”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