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鄉風民俗(一)四時節氣春季

海鹽鄉風民俗(一)四時節氣春季

四時節氣·春季

春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共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春天的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氣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鹽邑農諺雲:“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立春後氣溫回升,農村的春耕大忙節季節即將開始。

早在先秦,立春日就有迎春、慶春之俗。隆重的“迎春”儀式便成為官方與民間的首要節慶活動,鹽邑詩人彭孫遹《風中柳立春日平道上》記:“芳甸青旗,山縣迎春時候,無端獨向風塵走。去年今日,酒重沾衣袖。簾幕卷,花封如繡。迢遞家園景色,還應依舊,高樓不展橫雲皺。重門深掩,鵲腦噴金獸。怕春來,更添消瘦。”

海鹽文書《農夫湯景》(後文所引均為此書,略之)唱道:“正月裡來初立春,農夫打扮去踏青。男共女,換衣襟,打扮件件新。親共鄰,並鄉鄰,拜佛鬧盈盈。”

立春日,除了迎春鞭春牛習俗,在海鹽民間還有農家要貼《春牛圖》,以及立春幡、戴綵勝、食春餅、制春盤、吃春捲、貼“宜春”字、行春、拜春、送春貼等習俗。晚清海鹽詩人黃燮清有《長水竹枝詞》:“誰家簫鼓鬧芳辰,一院東風永珍新。道是歲朝宜吉語,鸞箋兩字寫宜春。”春幡是紙、絹的彩色小旗,為豐收徵兆,大都插帽上。綵勝是小於春幡的彩色飾物,多為彩蝶、彩燕、彩蛾,又叫幡勝,多為婦女、姑娘戴發上。春餅春盤,過去春餅擀成薄餅烙成,春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蔬菜製成,俗呼“五辛盤”。(有關習俗傳承變遷散記於本書各章節,後同。)

2、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故而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此時江南靡靡的春雨開始滋潤萬物。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海鹽文書唱道:“雨水節,錦繡春,五穀共出燈。掛紅燈,結綵亭,男女盡歡欣。家家去遊元宵節,春宵一刻值千金。”

海鹽有民間諺語:“春長雨水多,春雷百日晴”、“春雨連連,河底向天”、“春霧多雨”、“春東風,雨祖宗”等,說明雨水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在海鹽,雨水時節的習俗很多,都是祈求平安美好,如“走百病”,海鹽稱為“走三橋”,消災祈健康;送孩兒燈,祝願女兒孕期平安;過繼(寄)拜,認乾爹乾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等。

3、驚蟄。

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月令七十二集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春雷響,萬物長”,從驚蟄開始,大地萬物復甦。海鹽縣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鹽騷子文書中的《農夫湯景》唱詞為我們描繪了驚蟄節氣圖景:“驚蟄交過二月裡,瓜茄落地滿園青。做農夫,要勤謹,就搓葉田繩。加車輻,搓棕繩,車軸要端正。”也喻示著海鹽農人運用節氣規律,指導農事生產,開始了忙碌的日子。

從驚蟄開始,海鹽民間有“挑野菜”的習俗,男女老少拎著竹編菜籃子,拿著剪刀,到田野鄉間挑鮮嫩的薺菜和馬蘭頭。此外,還有農家燒“芥菜飯”的習俗,即將瘤芥菜洗淨切碎,煸炒後與糯米一起燒煮而食。民間有“吃了芥菜飯不會生瘡”的說法。

4、春分。

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意,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海鹽文書唱道:“春分邊,二月裡,棚薦打完成。陰天公,雨落勤,閤家鬧盈盈。堆田做岸挑稻幹,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分的傳統民俗活動一般有豎蛋、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春祭、拜神、祭日、犒勞春牛等。海鹽《十二月風俗歌》道:“二月長線放鳶子”,春分時節也是放風箏的最好日子。風箏有簡單的月亮鳶、瓦片鳶,稍難的蝴蝶鳶,好看的鷹鳶或蜈蚣鳶,但無論哪種風箏,都有兩根長長的飄帶。風箏隨著孩子們的跑動扯動箏線,漸漸升高飄上天,然後停留在空中飄飛,忽上忽下,飄帶在空中飄舞,十分有趣。

5、清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重要的節氣,又是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海鹽文書唱道:“一交三月是清明,划船鑼鼓鬧盈盈。先端正,上祖墳,打扮去遊春。男共女,亂紛紛,老小一同行。”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播和蠶桑生產的大好、大忙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溝底白一白,麥子產量增一百”、“清明一塊肉,吃是嘸不空”、“三月清明葉等蠶,四月清明蠶等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清明節的習俗有燒蠶香、盪鞦韆、踏青遊春、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吃草頭糰子等。

6、穀雨。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作為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穀雨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播谷降雨,預示著穀雨時節雨水充足適合穀物生長;第二個意思則與穀雨的由來有關,傳說倉頡造字“天雨谷,鬼夜哭”,所以把倉頡造字這一天叫做穀雨。

海鹽文書唱道:“穀雨邊,上廟門,了願把香焚。晴天公,合鄉鄰,保佑全家門。燒香不絕神煙廣,路上行人慾斷魂。”

穀雨時節,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對水稻栽插和棉花的苗期生長有利。諺雲:“穀雨前,好種棉”、“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穀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最佳時節。與穀雨節相關的諺語很多,如“穀雨三朝撣花蠶”、“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等。

穀雨也是採茶的時節,這時採摘的茶葉細嫩清香,味道最佳,稱為“穀雨茶”,有諺道:“穀雨,穀雨,採茶對雨。”民間認為喝穀雨茶有清火、辟邪、明目的作用,故即使下雨天,也要去採茶,穀雨品嚐新茶,成為風俗,因此穀雨又名“茶節”。清代鹽邑詩人錢載就曾描繪南北湖穀雨採茶品茶的風俗:“蘿葛澉水邊,分明穀雨前。滿籃雲氣馥,兩指露華鮮。東麓花婆井,西崖雪竇泉。總來初焙後,已聽竹爐煎。”據史載,南宋時南北湖南北木山和鷹窠山一帶已栽茶。今澉浦、秦山、通元等有山的鄉鎮都有,品種也更多,其中尤以澉浦鷹窠山的“青頂茶”、邵灣的“綠裡香”和秦山的“文溪塢”、通元的“蘭香”為最佳。

-END

作者/來源:嘉興虎齋

海鹽鄉風民俗(一)四時節氣春季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