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號稱今年最酷的新媒體藝術展,日本Teamlab團隊打造的“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今年5月在北京一經亮相便引爆798藝術區。7月“zip未來的狂想”展、“超形式:新媒體藝術展”都如火如荼。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近年來,新媒體藝術在國內陡然升溫,但繁榮背後,技術濫用、展場“景點化”的問題不容小覷。此外,新媒體藝術雖然遠離收藏市場,但與商業展示、企業正在加速結合,藝術性與商業性如何平衡也值得思索。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Flower Forest, Lost and Immersed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展覽現場圖

“互動式”觀看深入人心

基於西方學界定義的“New MediaArt”概念,新媒體藝術是指那些側重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表現主題的藝術作品,包括

數字藝術、電腦圖繪藝術、電腦動畫藝術、虛擬藝術、網路藝術、3D列印藝術等分支。

很多作品都是以跨界、多手法來呈現。新媒體藝術的“新”也是流變的、相對的:上世紀60-90年代,彼時的新媒體藝術側重於攝影攝像的形式;進入新千年後,隨著計算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新媒體藝術的主體逐漸轉向為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要表現方式。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zip未來的狂想”展

國內的新媒體藝術經歷了20餘年由模仿西方到原創的發展。

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新媒體技術透過展示和應用,對公眾進行了大範圍的教育普及。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敏銳地意識到:“新媒體藝術是從20-21世紀時代轉折中發展最為明顯、也是發展趨勢最有力的藝術領域。”因此他於2008年就引進了“合成時代”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並宣佈將“新媒體藝術三年展”納入制度建設的軌道。

近兩年,國內的一些重要藝術機構和畫廊均對這個藝術門類有所關注,舉辦了相關的展覽,使得互動性的體驗越發深入人心,成為許多人步入展場時期待的特質。一些媒體和業界人士也紛紛發聲,提出“新媒體藝術的春天來了”,“或將走出價格窪地,成為下一個市場熱點”的論斷。2017年入夏以來,新媒體藝術的展事也陡然升溫。佩斯北京斥資百萬布展,帶來了日本新媒體藝術團體Teamlab的

“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

。雖然門票標價150元,但一開展便迎來了排長隊入場的盛況。接下來,今日美術館與小米公司跨界合作,在7月中旬推出一場名為

“。zip未來的狂想”

的新媒體藝術展,集黑科技、藝術為一體,具備不同維度的參觀體驗。差不多同一時間,由天津美術學院移動媒體藝術系主辦,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協辦的

“超形式:新媒體藝術展”

也拉開帷幕。需要指出的是,新媒體藝術並非一線城市的專屬展覽,一些二三線城市也有相關展覽呈現。曾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展的“乾隆朝”新媒體藝術展於7月初在濟南融匯老商埠開幕,11個互動展覽專案還與當地文化相融合,體現濟南的歷史文化。今年末,重慶市合川區也將組織新媒體藝術節,並嘗試將其做成可持續的展覽專案。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zip未來的狂想”展VIP之夜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無窮之屋》,Refik Anadol,裝置,2015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Embers》,施政,影像投影,2017

“景點化”風險亟須警惕

新媒體藝術當下最鮮明的特徵,是與觀者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性。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十幾年前預設性的、簡單的互動越來越向即時性、隨機性、行動網路化轉變。

技術的進步能否佐證新媒體藝術的成熟?在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數碼媒體工作室教授費俊看來,國內當下的新媒體藝術還處在早期的階段。一方面是觀眾缺乏審美經驗,只是從技術層面理解作品;另一方面是缺乏成熟的新媒體作品,很多更像是技術的演示。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已經上演的排隊大展“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在媒體宣傳中被冠之以“今年最酷炫”、“讓觀眾彷彿置身花海,每朵花會受到觀賞者的行為影響,不斷隨之綻放或凋謝。每個獨一無二的瞬間體現的是一期一會的哲思”。然而,觀展後,一些期待較高的觀眾感到展覽表述是修辭學上的美化,萌生了“這些聲光電的體驗能算是藝術嗎”的疑問。“在適應了這樣一個聲光電的現場之後,我開始想要認真地去體驗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不知是觀眾太多的緣故,還是作品的實時運算本身有問題,在現場絲毫未能體驗到作品的互動性,作品更多像是迴圈播放的影像,儘管畫面美妙,但視覺效果的精細度也不盡如人意。轉身處除了花海,便是在花海中拍照的男女。”

在技術大行其道、互動性成為流行趨勢的情境下,新媒體藝術的展場面臨著“景點化”的危險。一味強調技術和互動,會使得藝術展變得與遊樂場或者科技館無異。

在今年4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身體·媒體II”新媒體藝術展上,法國策展人卡斯特里便犀利地指出,互動應當讓展覽變得更加豐富,但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它讓展覽變得貧乏無趣。與其靠“幼稚”的互動專案吸引觀眾,不如給藝術家更多創作的空間。與成熟的創作相對應,觀眾也需要理性地、專業地審視新媒體藝術作品。近日,英國《獨立報》發文《藝術只是我們自戀的工具嗎?》,就諷刺了藝術品在公眾傳播中成為自拍背景,被“不公平對待”的現象。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新”體現在形式上的創新,但真正打動人心的部分,其實一直都是藝術中那些千百年來不變的蘊含。作為藝術家或者觀眾都不能被新鮮技術左右,應透過表象對藝術本質報以尊重。

合理市場有待形成

央美美術館策展部主任王春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新媒體藝術還沒有達到應該有的程度。“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裡,藝術家群體相當龐大,但新媒體藝術家少之又少。第一是由於人們對新媒體藝術認識不夠,第二是它需要得到的資金、資源支援不夠。”

近年來,業界學者也指出,新媒體藝術作品的交易性、流通性不顯著,並不存在書畫門類那樣的收藏市場。

雖然也有作品走上拍賣,但即便是有代表性的新媒體藝術家張培力、楊福東的作品,其價格也與同時代動輒百萬、千萬的藝術家不能相提並論。王春辰認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更趨向於和社會同步發展,和時代性緊密結合,歷史和時代意義特別明顯。新媒體藝術需要有歷史抱負和資金能力的機構收藏,也需要大的藏家收藏。”此外,再加之以贊助者、基金會制度的建設,方能成為新媒體藝術獲得良性發展的基礎。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雖然沒有大的收藏市場,但並不能就此判定新媒體藝術沒有商業價值。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管懷賓曾指出,“需要重新界定藝術市場這個概念:藏家是一種市場,粉絲是一種市場,社會普遍關注也是一種市場”。眼下,在大型的博覽會中、在許多商業活動裡,或是在企業的產品釋出會裡,策劃者和商家普遍認識到了新媒體藝術的魅力,許多人都在嘗試將商業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6月中旬,張藝謀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對話·寓言2047》在北京首演。這一場將傳統文化融合iPad秀、激光表現的觀念演出,同時也是一次與上海通用汽車別克品牌的合作;本月,小米公司也將聯合今日美術館,跨界合辦“。zip未來的狂想”新媒體藝術群展。

可以預見,利用“燒錢的”新技術創作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在企業資金的加持下能夠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但同時也要思索,在商業宣傳與藝術理念並行的時候如何更好地共存共生,相得益彰。警惕藝術弱化,只剩下“新媒體”作為招徠顧客的噱頭。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後臺編輯:張天意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

走到十字路口的新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