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急救知識,少些口舌之爭

近日,一則上海地鐵救人的影片引起網友熱議。影片在配文中稱,有人心臟驟停倒地,“卻沒人按下AED電擊按鈕,地鐵工作人員也不知跑哪裡去了”。

很快,多方證實:地鐵工作人員一直在現場,且從發現患者到施救再到送上救護車的全過程中,工作人員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沒有按下AED電擊按鈕,是因為2名趕到現場的醫護人員經專業判定,該患者心臟系驟停而非顫動,AED無法發揮效用,因此停止使用。

在網路流傳的影片既不符合事實情況,也沒有完整反映急救過程,顯然屬於“斷章取義”。至於那些攻擊、汙衊上海地鐵工作人員以及醫護人員的不當言論,理應受到譴責。在現場,許多熱心的上海市民站了出來,希望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

一些轉發相關影片的網友,未必完全出於惡意,他們想要表達的也是對一條生命、對急救工作的關切之情。但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絕不應妄加評論、胡亂猜測,這個道理在網路時代永遠是成立的。

也應該看到,自影片廣泛傳播後,部分網路大V就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質疑”。這本無可厚非,現場的醫護人員非常坦然地表示,如果他自己看到的是被“斷章取義”的影片,也可能會產生一些疑問。

是參與急救的地鐵工作人員、醫護人員,還是在螢幕前的網友更瞭解現場情況?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人們究竟應該相信專業人員在現場的專業判斷,還是等待網路大V的隔空指點?對這些問題,相信公眾心中自會有判斷。

當然,只要討論的初衷和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急救技術、流程的進步,為了挽救更多生命,就應該受到歡迎。

只不過,一些網友、大V也可能意識不到,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自己在網路上發表的言論很有可能因為不斷髮酵而“失控”,甚至影響到基層的醫護人員和地鐵工作人員。因此,相關討論應該嚴格限定在專業的軌道上,不該“偏題”。

截至2021年底,上海地鐵路網所有車站均覆蓋了自動體外除顫儀AED裝置。另一方面,上海地鐵也在全面開展車站員工急救技能培訓,鼓勵經過急救培訓的車站工作人員積極參與應急救護服務,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不光是在上海地鐵,整座城市一直在推進有條件的場所和單位配備AED。2017年,全市只有不到400臺。截至2020年1月,全市已安裝2708臺AED,相當於每10萬人擁有10。8臺,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為了提高AED裝置的可及性,上海還開發了AED地圖,公眾可透過微信公眾號實時迅速獲取全市公共場所和醫療機構等設有的AED位置及具體使用狀態等資訊。

有了裝置,更重要的是公眾會用、敢用。現場參與急救的醫生說得好:這場討論也有好的一面,因為它讓更多老百姓願意去了解急救這回事。因此,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的人,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口舌之爭”上,不如多去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識和技巧。

(原題為《馬上評|多學急救知識,少些口舌之爭》 作者 李勤餘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