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圖為陳晗晟。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11日電 題: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作者奧藍

“畫畫的人,總對自己不滿意,覺得下一幅會更好。”1986年,21歲的陳晗晟從農村初進城市,師從中國著名水墨人物畫家張峻德。如今,他的水墨畫已在業內頗有名氣,卻總是表現出由衷的謙和。陳晗晟的畫構圖獨特,以鄉土生活、草原生活題材為主,展現出民族傳統與現代生活的交融。

11日,已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的他在畫室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專訪。

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圖為陳晗晟正在與研究生交流。受訪者供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深厚,中國畫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中國畫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是美術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最初水墨畫大都是手卷式,古人將畫卷展開細細品味,尺寸相對較小,對人物的描摹比較概括和程式化。而現代社會展示空間越來越大,作品規格變化不小,對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畫也不是傳統繪畫的逸筆草草所能實現。

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圖為《大通道》系列作品。受訪者供圖

陳晗晟的探索路徑是:堅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努力借鑑西方繪畫的語言。“我覺得,實現了以新的水墨方式來介入時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渴望與努力。”

“其實前輩早就在做這件事情了。”陳晗晟梳理說,康有為提倡以西畫寫實精神改良中國畫,徐悲鴻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

“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中國畫的發展是有意義的,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但這種主張對中國畫自身本體的發展發生齬齟。因此,堅持‘故步不封,師承有自’的主張也一直與其較勁”。陳晗晟話鋒一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要滿足新時代人的審美需求,優秀的傳統筆墨又非常寶貴,怎麼辦?關鍵是要拿捏一個度。”

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圖為《大通道》系列作品。受訪者供圖

這些年,陳晗晟反覆嘗試的,就是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吸收借鑑西方繪畫語言中找平衡。這些年來,他筆耕不輟,成績斐然。

“在題材的選擇、繪畫語言探索的初級階段,我其實沒有明確的思路和辦法,大多是慣性使然。”陳晗晟的早期作品以自己熟悉的西北農村生活場景和西北農民為主,運用已掌握的較熟練的筆墨語言創作。作品很有生活氣息,業內評價也不低,但陳晗晟認為還是過於大眾化。“畢竟,十個優點不如一個特點嘛。”

2003年之後,陳晗晟的繪畫題材開始從西北農村生活逐步轉變成了北方草原生活。“創作內容變了,畫法也需跟著變。一批草原山水畫的實踐,使我找到了對生活經驗表達的具體價值。草原的山水風貌沒有傳統的筆墨正規化可以援引,我只是讓筆墨隨心性遊走,直覺地表現生命的大自然。”

通訊:內蒙古畫家陳晗晟:35載墨海泛舟,畫筆繪就鄉土中國

圖為陳晗晟早期作品。受訪者供圖

陳晗晟的水墨人物畫基本不著色,偶一為之,也是淡淡的色彩掩映在黑白之間。主要的色彩全憑墨色本身的濃淡變化。有業內評價稱,他的畫,讓水墨的豐富變化體現出中國畫的高度寫意性。他特別擅於用簡潔的構圖和簡約的色彩,述說一個撼動人心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畫法不僅跟以前的我不一樣,也跟業內其他畫草原的畫家不一樣。”

“我曾對草原生活和草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陳晗晟的不少作品中,生髮出其對自然、社會、精神、人文訴求和關懷,翻開畫冊,這樣的作品比比皆是。

系列作品《大通道》中,牧人騎馬走在橫穿草原的柏油馬路上,望著遠處駛來的吉普車……“生活氣息和民族氣息濃厚,樸實感人,體現了民族傳統與現代生活的交融。”該系列中的一幅作品還入選《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書中如是評論道。

“如今的我依舊始終不滿足,始終在變,我有屬於我自己的筆墨語言,我有我心中最想表達的圖式。我也鼓勵學生們努力探索。”作為一名碩士生導師,陳晗晟希望學生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如今,他的60餘名碩士研究生活躍在區內外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領域,其中不乏內蒙古中國畫界的中堅力量和新秀。陳晗晟向記者展示了他近期的作品,他信手拈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運用極簡約的構圖,極有意味的造型,極豐富的筆墨表現,作品別開生面,獨具匠心,讓人在清雅和精緻中感受到熨帖和無限回味。

作為全國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員、政協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委員、民革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委員,陳晗晟也積極在自己的領域內建言獻策。“抓緊搞好內蒙古美育工作、加快解決中小學書法師資短缺問題……這都是我自己熟悉的領域,我有責任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