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生做家政、中介、工人背後,人才標準與教育標尺正在變化

就業的篩選機制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學歷,對於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成長潛力的指標意義正在下降

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永遠在變化。不變的應該是個體對自身的深入瞭解,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判斷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近期,有關大學生就業的“反差新聞”頻現——比如某捲菸廠招聘生產一線操作工,擬錄用名單中不乏985、211高校畢業生。不僅僅是教師、公務員、國企等體制內崗位,類似現象也發生在房產中介、快遞物流、家政服務等行業。

“聽上去可能令人驚訝,但我帶過的收納師團隊裡,的確有碩士生甚至博士生,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普遍存在。”留存道整理學院收納師未未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這一家政新職業的新現象。

“高學歷畢業生進入傳統意義上的低門檻行業,是一種‘就業下沉’現象。”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認為,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走入千行百業實屬正常。

然而,對於習慣了“高學歷適配高階崗位”的公眾而言,就業下沉預示了哪些社會變化呢?

名校畢業生做家政、中介、工人背後,人才標準與教育標尺正在變化

2021年10月14日,參賽選手在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現場比拼(沈伯韓攝/《瞭望》新聞週刊)

供需變化催生就業下沉

本刊記者在廣泛採訪求職者、用人單位、教育機構以及就業領域和社會學領域多位專家學者後發現,中國各行業、各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就業市場供需兩側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是產生就業下沉現象的根本原因。

從供給側來看,據統計,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0。5%;2020年,這個數字已升至54。4%。也就是說,適齡人口從20多年前每十人中有一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變為一半以上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就業市場擇人水漲船高的情況,客觀上的確存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這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密切相關。

英美等發達國家均在20世紀中後期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校毛入學率超過50%。一些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均廣泛進入各行各業。

縱向來看,改革開放後各行業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人才緊缺致就業市場無法實現足夠的人才供給。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首先匹配高階就業崗位。這一程序持續多年,加深了“高學歷對應高階崗位”的社會意識。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學歷與高階就業崗位不再一一匹配,高等教育大眾化逐漸帶來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大眾化”。

從需求側來看,隨著社會產業升級與行業知識深化,各職業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

廣西玉柴股份五發車間主任趙雅安表示,智慧化升級後,車間對工人的技能要求已經從簡單的吊裝工件、用手工檢具檢測尺寸等,轉變為需要懂SPC測量分析、裝置數控系統維護、裝置硬體保養等。

“在一些人的固有印象中,生產一線不需要太高的學歷。但隨著智慧化時代到來,生產作業系統升級對一線操作工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宋健認為,名校畢業生去捲菸廠當工人到底算不算人才浪費,還要看崗位的實際需求是否與其能力相匹配。

再如名校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沈望舒表示,當前教師需要具備的本領不同於以往,他們需要擔負起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情商培養和眼界提升等責任。因此,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育行業是必然趨勢,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曾有客戶要求把書房的6000多本藏書像圖書館館藏陳列一樣分類整理。沒有一定的知識量、閱讀量,是很難完成的。”未未說,在這個案例中,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收納師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宋健看來,高學歷人才進入傳統意義上的“低門檻”行業,將有更多可能把該領域帶往更高平臺。“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不一而足,螺螄殼裡也可以做道場。”宋健說。

學歷的指標性意義下降

“一些高校學生對於學歷的價值認知比較模糊。一味追求高學歷後才發現,學歷對於評價人才的決定性作用在下降。”宋健說。

求職平臺“100offer”在對近兩萬份樣本進行分析比對後發現,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等不同學歷的程式設計師,在該平臺所獲面試邀請的平均數,相差不超過2個,其中更受歡迎的是本科生。而在工作6~10年的程式設計師中,專科生的平均年薪甚至高出本科生1。5萬元。

“整理行業不乏高學歷人才,但招聘環節並不會以學歷作為重要衡量標準,而是側重於透過技能培訓和實踐操作來判斷求職者是否適合這一崗位。”未未表示。

北京福茂律師事務所律師時福茂等受訪專家指出,以前人們往往把高學歷和高素質等同。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就業的篩選機制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學歷,對於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成長潛力的指標意義正在下降。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快遞工程、數字編輯、藝術創意設計、動漫遊戲、運動防護……新職業不斷湧現。截至2021年9月,人社部在歷經5年的職稱系列改革中,已將126個新興職業納入職稱評價範圍。

如今,對於求職者特別是青年求職者而言,拋掉學歷包袱,去選擇與自身興趣愛好、發展潛力更匹配的職業,已經具備了更大的可能性。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姚沁文,畢業後成為一名房產中介。她認為,房產經紀人這個職業符合自己的個性特徵和對未來的發展規劃,這是她的主動選擇。但她表示,自己不會成為帶客戶看房的“工具人”,而是要往更加專業的置業顧問方向發展。

“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永遠在變化。不變的,應該是求職者對自身的深入瞭解,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判斷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宋健說。

重構人才標準

就業市場需求端的變化,推動著供給側的結構調整,重構人才評價標準和教育評價標尺的時機已經來到。

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勇等受訪專家表示,用人單位應結合崗位需要增加學歷之外的量化指標,比如學業成績、實習經歷、獎項、科研、作品等,以及具有普適性的非量化指標,比如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等。雖然目前國內就業市場已出現針對畢業生的實習生制度和針對資深專業人才的獵頭制度等,但就整體而言,人才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劉嘉表示,傳統的教育評價將高考作為基礎教育的終點,而現代教育評價則應以人的終身發展作為目標,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性,尊重個體差異,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表明,人類社會知識更新的週期從18世紀的80~90年縮短至目前的2~3年。現代教育的內涵並不僅限於教授知識,應側重“授人以漁”,培養人才的覺察力、內省力和內驅力,讓他們持續挖掘自身潛能,適應知識迭代日益提速的時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有人認為就業下沉等於學歷貶值,實際上忽視了教育對提升個人能力、知識水平、綜合素養的深層價值。公眾對教育價值的關注,應從它能帶來的學歷“面子”,轉向它所培養的能力“裡子”。

“我們的教育,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瞭解生活、瞭解社會,從而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儲朝暉說。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於雪 魏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