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九達天衢牌坊”記實篇

文|隨心

德州“九達天衢牌坊”記實篇

(現位於古運河景區的九達天衢牌坊)

卷首語

“九達天衢”牌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曾代表了德州城的繁華,展示了德州城系交通要道(驛道)之地,即進出北京的大門“神京門戶”也。故“九達天衢”一度成了德州城人引以為榮的代名詞。“九達天衢”牌坊就名震一時了。

由於該牌坊在德州的史志上,對其記載的較少,且在近代它又被人們捧上了較高的地位。故近百年來在德州城的地界上,便出現諸多的、各種各樣的有關“九達天衢牌坊”的說法、描述和神話傳說故事等。甚至,有人說自己見過的牌坊,它是如何、如何的,是隋劍誰建的;有的人將那裡的石蛤蟆描繪成奇形怪壯的,如耳朵高聳,尾巴挑起等等。故這些所謂的記述、傳說,便廣泛的在德州城內外流傳開來,它不僅迷惑了不少人,還誤導了後人對“九達天衢”牌坊的研究。

我見過“九達天衢”牌坊;我見過破亂不堪、垂危的、即將倒塌的“九達天衢”牌坊;可因那時我的年齡較小,雖然對其有些記憶,但對它某些部位的記憶還是比較模糊的,故對有些具體的細節,我也說不太清楚,為了對歷史負責,我一直不敢肯定的述說。

為了將“九達天衢”牌坊說的更清楚些,十餘年來,我有意識的在“九達天衢”牌坊坐落地附近的米市街、橋口街等街巷裡,訪問和問詢了諸多見過此牌坊(僅記憶較清的有二十餘人)的老人們,並與他們進行了數次的交流和座談。從而,收集到了諸多有關“牌坊”的真實情況。在與他們的多次交談過程中,雖說他們之間的說法也有不太一致的地方,但總體的說法還是一致的,對某些關鍵性的問題,他們的說法、看法還是基本相同的、肯定的,特別對拆除舊牌坊的說法(帶頭組織拆除牌坊的領頭人,他老人家不願意透漏姓名),絕對是一致的。

另外,為了叫全面的述說“九達天衢”牌坊,我還在多處網站和民間,收集了諸多有關“九達天衢”牌坊的神話傳說故事(大約三十個左右)。這些神話傳說故事,內容較豐富、將牌坊和石蛤蟆說的活龍活現,很值得研究。

故我靜下心來,對它們進行了分析和分類。它們大體可分為三大類:一、玩物喪志,丟棄職能:二、孝順長輩、發家致富:三、誠信行善,興旺發達;並根據這些各種類別的故事情節,編撰、彙集成了三個有代表性的神話傳說故事。

綜上諸言,我將所收集、彙總的“九達天衢”牌坊較真實的情況,分成了“記實”和“傳說”兩部分,現公諸於世,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九達天衢”牌坊記實

讓德州人引以為榮的“九達天衢”古牌坊,它坐落在原德州古城的正西,原“米市街”和“橋口街”中間的古驛道上。元明時代,貫通米市街和橋口街的古驛道(俗稱:御路),被京杭大運河截斷,古人便在此處修建了石拱的“廣寜橋”(也有稱其“天衢橋”的)。有了這座橋,此處便繁華了起來。

(一)真實的牌坊

“廣寜橋”系橫跨在舊運河上的一座純石拱橋。橋體和橋面均用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條石所建,其跨度約三米半左右,長六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當時的“德州農機廠”,在此修鑄鋼車間時將其拆毀,其殘牆斷壁被他們埋入了地下。2012年4月10日,其殘牆斷壁,被“商城國際”房地產開發商挖了出來後,將其損壞了,大塊的石頭他們用在了工程上)。德州著名的“九達天衢”古牌坊,就立在“廣寜橋”南三米左右處。

“九達天衢”古牌坊,系一座普通形狀的石木結構造型優美的跨街牌坊。牌坊總高約8米左右,總寬約十米。整體的外觀結構為:四柱三門三重簷斗拱式以木製為主的過街牌坊。古牌坊外觀總體呈淺紅色(最早應是大紅色,日曬雨淋而脫變為淺紅色),其頂部由光閃閃的黃綠琉璃筒瓦相間覆蓋。

古老的過街牌坊,它由四根直立的硃紅色圓木柱子支撐著,木立柱子的直徑在三十公分左右。四根立柱的根基部各由兩塊約八十釐米高的夾柱石,南北向的對其進行加固。在每根木立柱的南北方,各由一根直徑約二十五釐米左右的“扒柱”(也稱斜支柱)對其斜向支撐著,故從外觀看整個牌坊顯得那麼牢固穩當。

在每根“扒柱”的接地處,均由一塊長約八十釐米,寬約四十釐米、厚約三十釐米的長方形青石頂著。在每塊基石的頂部,都扒著一隻形象逼真、活靈活現的、由青石雕刻的石蛤蟆(青蛙)。

牌坊的頂部中間高邊兩低,呈“山”字型狀態。中門寬約一丈餘(可並排並行兩輛老式鐵輪大車),掖門面寬約五尺(均為老式計量)用以過往行人。在斗拱重簷之間和立柱與坊頂間,都由精工木雕圖案的框子裝飾,其中有牡丹、芍藥、月季、芙蓉、秋菊、冬梅等花卉,它們玲瓏剔透,秀美逼真。特別是那四根主柱和頂部之間的三角型木雕框,更是精緻優美異人。

牌坊的蓋頂內系奇巧美觀、雕樑畫棟。在中央門楣南面的正中央,鑲嵌著藍底金字的長方形匾額,上書《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字型雄健渾厚蒼勁有力。據傳說:該匾額是明朝嘉慶年間,相國嚴嵩2出京南巡路過德州時,正逢牌坊落成,便在下屬們的迫切要求下,由他題寫的。另有傳說:清朝末年在對該牌坊進行維修時,又由朱啟鈴3先生對其重新改寫過。

因我們祖先的習慣做法是“坐北面南”。故該牌坊的牌匾鑲嵌在它的南面正中間。需要說明的是:“九達天衢”牌坊上,只有面南的一塊“牌匾”,它的背面是塊繪畫著牡丹花的長方形平面板塊。版面上系牡丹花是我聽老人們講的,不足為憑。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塊淺藍色且看不出是什麼圖案來模糊平面。故可肯定的說:它的背面絕對沒有“神京門戶”四個大字。

支撐古牌坊主立柱的八根“扒柱”所頂的基石上,均雕刻著一隻栩栩如生的青石蛤蟆。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這些石蛤蟆的奇特之處,是它們均按照普通青蛙的比例而擴大的,故它們可稱其為:栩栩如生4。雖然它們有的昂首俯腰、目睜口張、翹頭遠望、支爪若跳等,但其形象絕對是逼真之姿態。故可肯定的說:它們絕對沒有“奇形怪狀”之態。

正是由於這些形象逼真的石蛤蟆存在,這才是德州《九達天衢》古牌坊,唯一與其它牌坊的不同之處!這才是這座牌坊的特色。

這些石蛤蟆,它們各長約六十釐米,寬約三十釐米,高約二十五釐米左右,只因它們形態各異、活靈活現,才引來諸多過路的行人,特別是來此處玩耍和路過的孩子們,都會到它們身上去騎一騎、摸一摸,故它們都被摸的油光烏亮、細膩無比。

可使人感到疑惑的是這八個石座上,卻只扒著七隻石蛤蟆,牌坊東北角的那根“扒柱”下的基石上,只有蛤蟆趴過的痕跡而沒有石蛤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老人們講(他們說,他們也是聽老人們說的):由於開始建牌坊時所用的石頭質量有差異。故經多年的日曬雨淋、風吹霜打,西南角上的那隻石蛤蟆便出現風化現象(這裡的日照和所受風雨侵蝕的機會也較大些),後來石蛤蟆的損壞程度就比較嚴重了,影響了整個牌坊的形象。

經有關人員的商討,如再做個新的與其它的也不配套,故聰明的德州古人,就將上部殘缺的石蛤蟆給鑿了去,並在底座上鑿上了幾道貌似蛤蟆扒過的痕跡,有意識的表達此處原來也有一隻蛤蟆。並將其與東北角的基座進行了調換(因東北角比較隱蔽些)。就這樣八隻石蛤蟆就變成了七隻。那知,此舉動卻引出了美好的神話傳說故事,從而提升了“九達天衢”牌坊的地位和名聲,將壞事變成了好事。

(二)九達天衢牌坊的消失

可惜的是這座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九達天衢”牌坊,因年久失修,在德州城解放前夕就處於了垂危、即將倒塌的狀態(實際區域性已經坍塌)。

自古以來“廣甯橋”就是橋口街和米市街的分界線,因古牌坊立在該橋南,故它應屬於米市街管轄。德州城解放初期(約1952年前後),“廣甯橋”的西部坍塌了約二分之一,嚴重影響了人們的交通,特別是橋口街居民的交通。為了交通方便,橋口街的部分老人提出了:“拆除垂危的牌坊,用其料修繕廣寧橋”的建議。

此建議經兩個街的協商得到了一致透過。就這樣兩個街就聯合著將垂危即將倒塌的“九達天衢”牌坊給拆除了。

“牌坊”被拆除後,橋口街便用其主立柱和“扒柱”橫跨在橋面上,又用部分泥土和方石,將橋面修成與東部同樣的圓弧狀,實現了道路的暢通。因橋的西面的擋牆沒有倒塌,修好後橋的外表與原來幾乎一樣,只是橋底下的西半部不再是石頭的拱頂了,而是,成了貌似檁條的平行的了。

餘下的石料將原牌坊處的流口嘴子,進行了返修加固。那七隻石蛤蟆和帶著折皺的石蛤蟆座,移到流口嘴子的邊沿上當了護欄。

牌坊上那些散碎的雕花木料被周圍的民眾拿回家燒了。小型的石雕、磚雕就堆積在了牌坊的舊址旁,時間長了它們就被孩子們都丟到海子裡去了。最可惜的是那塊“牌匾”也因此而丟失了。後來人們傳說:見到某某人將“牌匾”拿回了家。近幾年,當我詢問此人可有此事時,那位老人說:“我當時確實將其拿回家了,可家裡的老人說:‘此物在家放著不吉利’,故我又把它送回了原處。”後來就不知其下落了。就這樣古老的“九達天衢”牌坊就被毀了,自此而消失了。

好處是那七隻石蛤蟆被放到溜口嘴子上保護了起來。我在呂家街小學上學時,每走到那裡,只要有空就要坐到油光滑蘊的石蛤蟆上面去玩一會。直到“文革”後期(1975年),它們依舊蹲在那裡。

據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德州農機廠鑄鋼車間”的這塊風水寶地,經市政府批准,劃撥給了“德州玻璃廠”管轄。故“德州玻璃廠”的領導欲要在此修車間時,遇到了被埋在地下的這七隻石蛤蟆。為了保證建設的進度,經廠長批准後,就將這七隻石蛤蟆炸燬了(由此還引出了一段小故事)。就這樣德州古老的“九達天衢”牌坊,即它的所有“零部件”就完全、徹底的結束了她們的生命。

(三)牌坊的修建時間

至於“九達天衢”牌坊修建的時間,德州的諸多的史志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故在德州城的文史研究界,爭論也諸多,好像到此時也沒有較可靠的定論。

在我多年的調研中,橋口街、米市街以及附近街巷的老人們都說:牌坊“它是明朝建的”,且此口徑在民間還是較一致的。

他們的理由是:

1、該牌坊是建在官道上的跨街牌坊,牌坊名曰“九達天衢”,該詞彙的氣勢之宏大絕倫,絕對不是民間所用的詞彙,只有官府衙門才敢提出或應用。再說,在那個封建的年代裡,那個老百姓敢提“九達天衢”之詞彙呀!就是有如此高的學問,他也絕對沒有這麼大的膽量。

2、“九達天衢”牌坊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模式絕對是明朝的,再說,德州城的牌坊,多數屬明朝的建築。在德州城內外,也有清朝建的牌坊,可少之又少是極少數也。

3、牌坊上的匾額,相傳最初是明朝奸相嚴嵩題寫的(此種說法在這一代的民間裡流傳了數年),牌坊當然就是明朝建的。再說,在民間人們也一致認為它是明朝的建築。

看似他們的理由很充足。

我寫此文,不敢、也不是否認高人們對“九達天衢”牌坊的研究碩果。但我可保證,我所寫的這篇文章中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在我調研過的老人中,年齡最大的(已故)至今約一百肆拾歲左右了,年齡較小的也在九十歲左右了。

這些老人他們都是從小就在“牌坊”邊玩著而長大的,他們都對“牌坊”有著深厚的感情,故他們的說法絕對是真實可靠的。

再說,在我牌坊不太清晰的記憶中(但對石蛤蟆的影響是清晰的),經他們的提示我對牌坊的印象也加深了好多,故我敢保證他們說(即我文章中的說法)的都是實言。

(2021年12月整理)

附件:天衢牌坊模擬圖:

德州“九達天衢牌坊”記實篇

說明:因該圖上的牌坊的外表,與“九達天衢”牌坊的外表大致相似,故借用之。但它們之間有以下幾條不同之處:

1、中間通道窄點不如“九達天衢”牌坊的寬,而兩邊卻比“九達天衢”牌坊的寬些。

2、幾個扒柱的頂石上沒有漂亮的“石蛤蟆”。

3、立柱下方的抱柱石,略比“九達天衢”牌坊的寬大、厚實些。

4、“九達天衢”四個字是我後添上的,望諒解。

5、因在網上沒看到原作者的名諱而沒署名請諒解,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注:

1、驛道:也稱古驛道,是古代中國設定驛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

2、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號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橋村(今江西省分宜縣)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累遷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歲時入閣,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後改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誣害夏言,再任內閣首輔,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

3、朱啟鈐(1872~1964),光緒年舉人,工藝美術家。1872年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享年92歲,他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1912年7月起,曾任內閣交通部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新中國建立後,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4、栩栩如生:栩栩:生動活潑的樣子。形容藝術形象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

5、牌坊:這系橋口街、米市街一帶對“九達天衢”牌坊的簡稱

2022年2月 馬惠彬 整理

德州“九達天衢牌坊”記實篇

隨心,本名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型別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號玉河微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