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載鄉愁的熱土上建設詩意家園

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八季)推出鄉村振興系列,透過“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節目架構,記錄當代中國鄉村風貌,講述鄉村振興故事,展現人們在承載鄉愁的熱土上建設詩意家園的過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筆者重點關注了《記住鄉愁》聚焦的三個村落: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部的錢衝村、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孤山鎮所轄的自然海島漁村大鹿島村,以及河北省武強縣周窩村。節目透過充滿誠意的記錄,在主題視野、中華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精神的傳承等諸方面都呈現出高品質的追求與探索。

主題的昇華與深化

《記住鄉愁》在2022年之前的主題選擇更多傾向於強調“鄉愁”的記錄式回憶與情感緬懷。在這種情感驅動中,創造了唯美與略帶愁緒的記錄基調。

而在2022年開始的鄉村振興系列中,饒有趣味地呈現了另一種對於“鄉愁”的解讀。“鄉愁”已經轉化成人們建設故鄉的熱情。紀錄片以“走出去”的姿態塑造了站在時代潮頭的新農村和新農人的形象。紀錄片新的基調也產生了新的風格形式,實現了紀錄片時空與主題的雙向互動,調動了觀眾的參與度與感知力。

錢衝村人在面臨市場機遇與個體生存挑戰時,勇於面對困難,拓寬發展思路,透過推動旅遊業振興,保護了生命之樹——銀杏樹,同時吸引了曾經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回來振興故鄉。大鹿島村人在上世紀80年代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他們面對著無邊大海,傳承著民族英雄鄧世昌的精神。強烈的發展渴望使他們建立起中國最大的沙蜆養殖基地。周窩村的“鄉愁”主題尤為令人驚豔。“音樂敲響幸福門”,周窩村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在年畫傳統與樂器產業的帶動下,建立了新的精神世界——音樂的世界,將物質世界的能量能動地轉化為精神的音符,創造了“鄉愁”的新樂章。節目透過對中國村落的真實記錄與描述,超越“鄉愁”主題舊有模式,整體風格呈現著鮮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著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中國農民勇立時代潮頭的新形象。

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與傳播

在關於三個村莊鄉村振興發展的記錄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在這裡,中華文脈以不同的符號模式出現在紀錄片中,成為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自然村落髮展變化的“情結”標誌。

錢衝村的銀杏樹、大鹿島村的大海、周窩村的年畫與樂器。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愛把樹比作家族和家庭。錢衝村的銀杏樹,與其說在自然中生長,不如說是在錢衝村人民的精神空間中紮根並枝繁葉茂。銀杏樹超越了本身物的價值,走向更為深邃的中華民族的價值信仰與倫理道德領域。大鹿島村村民世代面對著大海。從某種層面上,大海意味著一個神秘莫測的未知世界,大海在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中,與家國安定息息相關,在未知而浩渺的自然面前,大鹿島村人用鄧世昌的英雄主義精神面對世界——“闖海”。這種行為方式不僅成為大鹿島村村民的人格基石,更是家國情懷在當下的表達。周窩村人是堅定而浪漫的。在堅實的土地之上,在各種北方面食的煙火之中,他們生產樂器、學習樂器、組織樂隊、參加演出……並用傳統年畫與西洋樂器譜寫生活的詩篇。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建構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是一條特別重要的農村改革路徑。這裡的鄉村振興包含著人類對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建構,是中華民族創造性的集中體現。錢衝村、大鹿島村和周窩村透過不同的發展道路實現著鄉村振興。這種振興不僅是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而且是精神世界的充盈。在錢衝村,當銀杏果一度成為“硬通貨”的時候,年輕人紛紛出門打工,留守在村落古樹下的村民則守護著銀杏樹。在機遇與挑戰面前,人們既對自然充滿敬畏,又在尋求創新發展之路。在大鹿島村,“大海深處有良田”。在新的經濟形態與全球化境遇中,大鹿島村創造了驚人的物質奇蹟,同時也守護著田園牧歌般的精神家園。周窩村創造的精神世界繁花似錦。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變遷,他們依然可以隨時吹奏一曲薩克斯。

紀錄片充分展現了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人們如何大步邁向自己嚮往的生活,走向充滿詩意的生活。展示著新時代中國人的個體經驗與整體形象,同時也展示著堅定而偉大的國家形象,傳播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精神理念。

(作者:俞虹,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