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陳雙村: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

咚、咚、咚……位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訓練場上,伴隨著龍舟鼓手有節奏的落槌聲,毛南族妹子譚利歡緊握手中的船槳,猶如利刃插入水中,奮力飛劃。

“我們不僅是一條船上的隊友,也是一個村的鄰居。”訓練結束後,譚利歡和隊友拿出手機,展示參加往屆龍舟賽的精彩影片和一塊塊獎牌。說起這些獎牌背後的故事,譚利歡打開了話匣子。

20世紀90年代後,馴樂苗族鄉、下南鄉等石山地區貧困群眾和庫區移民群眾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陸續搬遷到了陳雙村。隨著搬遷群眾的到來,陳雙村成為一個有著壯族、漢族、毛南族、苗族、瑤族、水族、布依族等11個民族雜居的移民大村。

“我就是那個時候跟著家人一起來到這裡。”譚利歡說,剛從山裡搬來時,家裡沒有水牛耕地,加上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不同,生活十分困難。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村裡的黨總支部及時發動當地的壯族、漢族、毛南族黨員給他們提供水牛、收割機,教他們種稻谷、學習生產技術,手把手教他們種植砂糖橘、糖蔗和砌磚,各族群眾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親如一家。

逐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陳雙村人,為了展示各民族心手相牽、團結並進的精神風貌,組建了龍舟隊。勤勞能幹的譚利歡憑著一股子韌勁兒,透過層層選拔入選。

走進陳雙村: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

“不要以為譚利歡是個划龍舟的粗人,做起針線活,她也是行家裡手。”在陳雙村的民族傳統技藝展示培訓中心,村民譚美宣一邊熟練地操作縫紉機,一邊介紹著自己製作的毛南族服裝。她說,在譚利歡手把手的指導下,自己一天能製成4套毛南族服裝,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僅此一項,月收入就有3000多元。

在當地,像這樣一家親、共致富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陽光沐浴下,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陳雙村相繼成立了毛苗瑤片區黨支部、黨群理事會等,並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創新“黨委搭臺、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先鋒驅動——產業帶富工程”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其中,該村的“花山果海休閒農業示範區”被自治區評為“三星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有果園、水果加工廠、冷藏庫、產業文化展示中心,村民人均種植果樹兩畝多,每戶賣果年收入達5萬元至20萬元。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託,陳雙村各族群眾還自籌資金創辦“毛苗瑤”農家樂園,組建蘆笙隊、龍舟隊等文體團隊,打造集飲食、觀光、民俗表演於一體的“毛苗瑤”特色生態休閒娛樂旅遊景點。每逢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各村屯都舉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動,苗族的“蘆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儺戲舞”、壯族的“羅嗨山歌”在這裡競相表演,並經常受邀到國內外演出。

從最初的語言不通,到如今不同民族間真正實現了共居、共學、共事、共樂,陳雙村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2021年,陳雙村黨總支部獲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龍舟賽場上,我們團結一心爭金奪銀;鄉村振興路上,我們一樣奮勇爭先。”展望未來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譚利歡和隊友們自信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