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旁搶救呼吸驟停老人,90後護士:AED發揮重要作用

8月8日上午,一名老人在北京地鐵6號線黃渠站附近倒地,呼吸驟停。路過的北京朝陽醫院90後護士李沫對老人進行了心肺復甦。最終,恢復自主呼吸的老人被送上救護車。

“對我們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醫院裡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有急救常識的普通人這個時候也會衝上去。”李沫回憶,現場還有兩名女孩參與了心肺復甦,從附近地鐵站借來的AED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班途中搶救昏倒老人

新京報:

8月8日上午,你在地鐵站附近救了一名老人,當時現場是什麼情況?

李沫:

8月8日上午9點多,我從醫院下夜班,騎車回家路過黃渠地鐵站,看到好多人聚在一起。原本以為是發生衝突了,瞥了一眼發現一個人倒地上、旁邊有人在做心外按壓,就趕緊停車衝了過去。當時我的胸牌就在身上,我對那個姑娘說,我是朝陽醫院的護士,需要我替換您嗎?她說需要需要,你來吧。我就趕緊接替她繼續做心肺復甦。

接替的時候,我迅速判斷了一下,老人的頸動脈搏動消失,當時也沒有自主呼吸和意識。後來聽一起救援的姑娘說,她親眼目睹老人倒地,幫忙移到了路邊。但我們都不知道老人的具體情況,包括他的基礎病等。

新京報:

救助過程是怎樣的?

李沫:

我對老人持續進行心肺復甦,中途有人從地鐵站拿來了AED,我們給老人做了除顫後就繼續按壓。不記得按壓了多久,老人突然一個大喘氣,我摸了一下他的頸動脈,這會兒就有了搏動,自主呼吸也恢復了。

恢復呼吸心跳之後,他的情況是張口喘氣明顯,睜大眼睛、但是沒有意識,小便失禁。120到達後,急救醫生檢查了他的瞳孔情況,用了藥,醫生說心肺復甦是倒地後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在黃金時期的急救能夠防止老人的腦部因缺氧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新京報:

後來聯絡上老人的家屬了嗎?

李沫:

當時,老人的周圍沒有任何家屬,他拎著的兜子裡放著手機,不能面部識別,只能用指紋或圖案解鎖,我們挨個試了他的手指都打不開。現場的民警比較有經驗,在老人的包裡找到了兩個快遞單,撥通了上面的電話,找到了家屬。

AED發揮重要作用,急救知識仍待普及

新京報:

回想搶救過程,有什麼印象比較深的事?

李沫:

衝上去的時候,我沒想什麼,結束後還是有點後怕。平時在醫院搶救是很多醫生護士一起上,也有很多儀器和藥物,在外面就是我和兩個普通市民幫忙,病人突然倒地,我對他的既往病史很不瞭解,但也顧不上這些。

我去之前有兩個女孩在現場幫忙,她們不像我在醫院經常做搶救,但能上前救人非常勇敢,做得也很棒,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老人也很幸運,倒地的位置離地鐵站很近,因此我們能借到AED,這在搶救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公眾的急救知識還是需要進一步普及。在搶救過程中,一開始周圍人幫著給老人貼AED的金屬片,但位置不是特別對,重新調整了一次;他們對AED也不熟悉,快啟動的時候還有人摁著老人的手,AED除顫時旁人是不能接觸患者的,當時我有點急了,讓他們趕緊鬆開。

另外一個事情是,在搶救期間,一起救援的姑娘喊過“打120”,現場不少人拍照錄像,但最後好像是警察打的120。

這種情況在教科書上也提到過,很多人在現場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別人會打,結果誰都沒打。對於施救者來說,最好直接明確一個人來下達指令;對於圍觀者,一定要有及時呼叫120的意識,最好主動舉手說我來打。這個時候,救人是最重要的。

新京報:

作為一個醫務人員,你自己怎麼看待這次救援經歷?

李沫:

同事知道後都說我很勇敢,叫我“小英雄”,但其實這種事情在醫院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對我們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換了任何一個同事看見了都會衝上去,也會比我做得更好。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