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大世界|防治腦梗後遺症,保護好微血管很關鍵

腦梗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時間窗內給予血管再通治療,如溶栓、取栓等,讓血液儘早輸送到缺血的腦組織中。既往研究顯示,71%的患者在治療後獲得了成功的再灌注,但只有27%的患者在90天內無殘疾。專家指出,這可能與腦梗發生後,微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損傷有密切關係。

小血管、大世界|防治腦梗後遺症,保護好微血管很關鍵

保護微血管,才能實現腦梗有效治療

我們的大腦中幾乎每個神經元都有來自微血管的血液供應,並且微血管佔腦內血管總量的90%以上,它們是將血液運送到腦細胞的最後通道。因此,儘管腦梗患者在進行血管再通治療後,開通了腦部梗死區域的大血管,但依然不能完全改善微血管損傷,部分割槽域血液還是無法有效運送到缺血的腦組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做完溶栓和取栓治療的患者,腦梗的症狀卻得不到改善。

有研究顯示,如果腦梗後患者的微血管結構與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復,復發的風險就會增加3倍以上,存活者中約75%可能會喪失勞動能力,約50%以上的患者出現抑鬱、認知功能障礙等。因此,當下國內心腦血管領域權威專家都在強調血管保護、尤其是微血管保護在腦梗死防治中的臨床價值。

微血管病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榮獲國家科技大獎

近年來,醫學界逐漸認識到微血管病變累及心、腦、腎等多個臟器的共性病理特徵,也是其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國內外學者以期探尋微血管疾病共同防控策略。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這一研究專案圍繞微血管病變國際難題,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闡明瞭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腎病等難治性疾病發病的共性機制是微血管病變,而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則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該專案利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了大量的臨床試驗。基於中醫理論研發的通心絡膠囊等系列通絡藥物,在心腦血管病的防治中取得了極好的療效。

國家973計劃專案驗收專家組指出:本研究系統闡明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作用機制,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2019年,該專案榮獲了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12月,我國首部《中國多學科微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在北京釋出,共識中明確指出通心絡膠囊可透過改善微血管內皮功能等機制改善微迴圈。

臨床研究證實,通絡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梗患者神經功能

通絡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是保護微血管內皮,主要透過兩條途徑來改善腦梗缺血區的微迴圈。第一,通心絡膠囊可以延長微血管內皮細胞在缺血、缺氧環境中的存活時間,提高微血管的抗衝擊能力,使其能在大血管疏通之後仍然維持正常的血流通路,供給大腦營養;第二,通心絡膠囊可以促進缺血區域微血管的新生,為其開闢新的血液通路,從而改善缺血區域的血液供應。以此兩條途徑,通心絡膠囊能明顯提高腦梗的療效,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使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情緒低落等症狀消失,從根本上改善腦梗患者的生存質量。

基於脈絡學說指導下、透過國際公認循證醫學臨床研究方法開展的系列通絡藥物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通絡治療在保護腦梗死後微血管,改善血腦屏障功能和內皮功能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其中,“通心絡膠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TISS研究)”納入2007例發病72小時內的急性腦梗患者,初步結果證實,通心絡膠囊治療90天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經功能。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黃一寧教授開展的臨床研究顯示,對於發病24小時內的急性腦梗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減少再灌注異常區域面積,比對照組多減少23%,增加腦供血,有效改善臨床症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鳴教授完成的一項薈萃分析共納入39項臨床研究(3906例患者),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改善急性腦梗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 有效率比對照組高16。4%,且不良反應少。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推測我國心腦血管病患病人數總計3。3億人,其中腦卒中1300萬。腦卒中是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成年人殘疾的首位病因。通絡治療可保護和修復腦梗患者的微血管,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提高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多重獲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