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孔範今:以人文情懷觀照文學與人生

記者 劉雨涵

在大學者蕭滌非先生的課堂上,學生時代的孔範今對一個問題產生了疑義——“老師,我有點不同的想法呢。”幾十年過去了,已經著作等身的孔範今先生在書房聊起這段往事,依然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景:年輕學生初生牛犢的勇氣,著名學者海納百川的包容,成就了一段學術爭鳴的佳話。

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在此後的學術生涯裡,孔範今先生一直將此作為人生信條,獨立思考,嚴謹求證,留下了自己對百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獨特思考。

齊魯晚報特別開設的文化訪談節目《青未了·書房》已於近日上線,在一個雨後的晴天,我們拜訪了剛剛度過80歲生日的孔範今先生。這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大家,在去年新出版了《人文言說》和《舍下論學》兩部著作。關於文學,孔老師有點不同的想法;關於人生,他又有很多溫情的記憶。

對話孔範今:以人文情懷觀照文學與人生

孔範今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

我的質疑

得到了蕭滌非先生雅量的迴應

齊魯晚報:

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又在60年代讀了大學,您的成長經歷是不是充滿了坎坷?

孔範今:

我爺爺做了一輩子私塾先生,我父親是小學教員,但是到了上世紀40年代末,災難重重,學校解散,就失去工作了。家裡生活困難,加上自然災害,我(兄弟)姊妹七個人,飯都沒的吃,飢腸轆轆。我父親領著我要飯,記憶尤深。

我這段少年的經歷啊,比我讀了多少書,對我教育都深刻。我知道怎麼才是好人,應該怎麼做人,是我從那時候明白的。

我上小學一到三年級,都買不起教材,沒有課本。學生課間休息出去玩了,我就趕快拿過同桌的書來看看,使勁看,結果每年我還是考第一。越是那時候,越是求知若渴,越是珍惜這機會。

齊魯晚報:

您在讀書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出類拔萃、特立獨行的特質嗎?

孔範今:

我上大學時也和其他同學不一樣。比如說講文學理論吧,老師講到前面這一章,實際上我早就看到後邊幾章了。他講課的時候,我就凝神去聽——他這個說法對嗎?怎麼和我所接觸到的還有些差異啊?我能判斷是非。

有一次古代文學課的老師蕭滌非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講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說,杜甫在這裡是同情天下貧苦百姓,希望百姓都能有房子住。我說,“蕭先生啊,我有點不同的想法呢”。我說,那個時候中國社會早就形成了一種“士”的階層,知識分子稱為“士”。杜甫他本人是個知識分子,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因而聯想到這些窮困的知識分子們怎麼辦,這個“士”應該作士階層講。他就停課叫大家討論,討論一兩節課,他說,“行了行了,孔範今說的是對的”。

其實我很感動,他是那麼有名的學者,有這種心胸、這種態度,咱得學習啊。

歷史是多維的複雜結構

齊魯晚報:

1967年從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您又輾轉回到了老家曲阜,當了十年的中學教師。這段經歷在您的人生當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孔範今:

這十年在中學裡,對我來說極其寶貴。因為我深知,在大學這五年,學的東西都還是皮毛。應該讀的研究物件的書,只讀了一點點文選,這怎麼能行啊,各個方面都是殘缺的,而且眼界也不寬。我就知道,得從頭找補,要不你沒有研究資格,沒有資格說話。所以我就從五經四書一直讀到現當代。

這十年,比上學還管用。因為專心致志,我有的是大把的時間自學。自己鞭策自己往前走,和別人鞭策你不一樣。

後來我發現,這個中學還真是既好教又難教。比方說教語文,有的教師拿一篇文章,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很機械地抽上這麼幾條,你說他講一遍學生能有什麼收穫呢?你瞭解表面的,這是兩個胳膊、兩條腿,管用嗎?它的靈魂在哪裡啊?你得把這個作品最靈動的東西傳輸給他,這樣才能啟發他思考,才能舉一反三。

齊魯晚報:

您在曲阜的時候,跟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還曾有過一次對談,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契機?您和李澤厚先生交流了什麼話題?

孔範今:

那是1985年,聽說他來曲阜參加一個國際孔子討論會議,有一天上午我就去和他談了兩三個小時。當時主要交流什麼問題呢?那就是歷史不能假設。歷史是過往的東西、既定的東西,你只能來闡釋它。你說好也罷,說不好也罷,你要有科學的依據,充分地講清楚。那假設沒有秦國,沒有秦始皇,我們就不會焚書坑儒了,能行嗎?它發生有它歷史的必然性,至於它起到了什麼作用,歷史上應該給它什麼評價,那是科學問題。

歷史啊,是一個多維性的複雜結構,絕對不是其中兩個支援因素在起作用。記住一條,歷史總是另外有幾個力量支撐著它,跟它對抗、抗衡,這叫“互補”。五四時期不就這樣嗎?有純粹的保守派,也有我叫做新保守主義的一些人,像章太炎,還有很多流派,像是學衡派。這些在社會上實際都起著什麼客觀作用呢?就是把那些文化激進主義者的主張撐住了,形成一個結構,互相制衡,這樣中國文化才可以穩穩當當地、可靠地往前發展。

人文情懷是同情悲憫之心

齊魯晚報:

從學生時代起,您就特別有質疑精神,敢在課堂上跟老師提出不同見解。後來您回到山東大學任教,做學問研究也是不盲從於主流,一直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認識。這種獨立的品格,您是從哪裡得來的?

孔範今:

我不能說是天生的,至少,我從學的道路和得到的教誨、影響,使我產生了這樣一種思想觀念:別盲從。都這樣說,也未必對。北京、上海兩地,都是文化中心,他們那裡的學者發表個什麼意見,大家都有從眾觀念,都跟著跑,我不是。在80年代之前我就開始質疑恢復復興啟蒙的意見,我搞《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這十幾本,就是對抗這種思潮的。你們看看,有多少珍貴的作品、優秀的作品,都被你們忽略了,光抓住革命的、啟蒙的。

做學問不能從眾,不能隨大流,所以後來我搞出了全國第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鴛鴦蝴蝶派在新中國編的現代文學史裡邊,一律被罵作負面的東西,根本不講它,一句話就扔過去,就是沒價值,負面的。這部文學史,至少在物件世界上是完整的,結構上是符合客觀世界的,評價上也是科學的。

齊魯晚報:

這麼多年以來,您的學術研究道路一直堅持以人文主義為基石。您認為人文主義的核心定義是什麼?它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孔範今:

確切定義很難說,要簡單說說也可以。人文文化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和人性存在為關注點、為起點的一種文化理念,它帶有濃重的情感色彩,思維上更重視悟解、悟通。所以說人文情懷實際上是同情悲憫之心,沒有這個心,你搞文學,別管創作還是研究,我覺得都不夠資格。孔夫子的思想價值就在於這個作用,他是人文文化的祖師爺。

齊魯晚報:

您研究了這麼多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其中有您個人內心比較偏好和喜愛的作家嗎?

孔範今:

比方說魯迅吧,確實很了不起。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長期誤解他的作品是啟蒙主義文學,是批判舊文化的。實際上魯迅的文章含義很深刻,他一邊批判,又一邊有對這種傾向的質疑。他的好多作品,都是同時在質疑這種變革給人性、給社會帶來的負面作用,這是其他那個階段的作家所沒有的。所以他很可貴,這比單純地捧他是個革命家或者什麼家更可靠、更準確。

另外,還有沈從文。實際上他的作品都富有極其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表現生命的神秘、人性的悲哀。當然還有一些大家,像老舍。很多人有誤解,最初把他當成政治作家了,實際上他是不問政治的。後來有學者出來寫文章,把他歸入新文化運動的潮流了。只有我獨樹一幟提出來:不對,他是質疑那個潮流的。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一個大的歷史變革到來的時候老百姓的苦難。

齊魯晚報:

談到魯迅,魯迅的文章近年來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進進出出,每次變動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對於這種現象和爭議,您是怎麼看待的呢?

孔範今:

魯迅的文章當然可以選,但是,要緊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選,而是你選的準不準。要選文學價值很強,對中學生接受起來有好處的作品。

齊魯晚報:

如果是您的個人意見,您會推薦魯迅的哪篇文章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呢?

孔範今:

《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極不簡單,得明師才能講清楚。

齊魯晚報:

您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還能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到什麼樣的精神力量?

孔範今:

深刻地、自覺地去感悟理解,弄透這個社會的發展趨勢、內在矛盾、阻力在哪裡,魯迅在這方面是很明瞭的。

文學永遠離不開人類

人類永遠離不開文學

齊魯晚報:

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有短影片平臺的衝擊,文字閱讀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如何讓年輕人保持文字閱讀的習慣呢?

孔範今:

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一種論調,說是包括文學都要死亡,因為現在什麼都是網路傳播了,大家懶得再去看紙印的東西了。我跟你說啊,文學永遠離不開人類,人類永遠離不開文學。你知道文學的特點在哪裡?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人性存在,他要得到滿足,而現實常常是不能叫他滿足的,他就需要有另一個生存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文學的虛構,讓人藉以慰藉心靈。只要生命一直存在,就一直需要這個價值空間,文學永遠不會消亡。

齊魯晚報:

您今年八十歲,八十大壽是怎麼過的?您在這個年紀有哪些自己獨到的感悟和感想嗎?

孔範今:

我採取了一個淡然處之的態度,既不驚動朋友,也不驚動我的學生們,要不然大家天南地北都得來,何必啊,都忙得要命。所以我給孩子說,連親戚朋友也不叫,就咱自己。訂上一個蛋糕,給我下上一碗麵條,炒幾個菜,像平時吃飯一樣。

人生七十就古來稀了,到了八十九十,就是耄耋之年了。我的事業呢,也基本畫句號了。因為眼睛不行,手也不行,半邊身子不得勁。我現在就希望,這個毛病趕快好了,至少我還能拄著手杖在屋裡走動。

但是我很樂觀,而且我也很驕傲。第一我不負此生,作為一個研究學術的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第二,我不負社會,我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這時候應該有點道家的觀念思想,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死無所謂。而且自然規律,花開花謝,人也是這樣。活的歲數大點,誰沒有80歲?別當回事,別成為負擔,更別給別人帶來負擔。

對話孔範今:以人文情懷觀照文學與人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