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清朝的道臺肯定比知府大,這個不用懷疑。

在各種古裝電視劇的薰陶下,現代人對“知府”這個官兒有所瞭解,知道這是管理一府的職位,手下管著好多位縣令。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按照電視劇的劇情,縣令如果是好人,那知府肯定是壞的;縣令要是壞的,那知府就是主持正義的青天老爺,權力大大滴。

那道臺又是什麼官呢?這就得從清朝的官制講起了。清朝官制沿用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分。所謂從,其實就是0。5,也就是副的;另外還有各種貴族頭銜,不在此例。

道臺又稱為道員(就如知府也會被稱為府臺大人一樣,在古代稱呼人的時候加“臺”字是尊稱),為文職外官,全稱是“各省守巡道員”,是省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朝初期的時候品級不定,經常是奉著皇帝的聖旨或口諭就去了,到乾隆十八年的時候才正式定為正四品官職。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道”的歷史很悠久,唐朝玄宗的時候,陸續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那時的“道”所管轄的範圍可比“省”大得多,什麼劍南道節度使、隴右道節度使的,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堪比漢代的王。

到了明朝,朱元璋改革官制,“道”就沒那麼大了。地方行政機構劃分為省、道、府、縣,“道”被“省”管著了,道員也無定例,根據實際情況看,有需要就設,沒需要就不設,反正省也可以管府。

清朝初期也如此,後來才慢慢固定下來,但還是可以由地方長官兼任。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必須要有的職位。

總之,道臺就是一種特派職務,具有一定的臨時性,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官職。相比於知府這些地方行政長官員,他們或許有著更高的權力和地位,但卻都僅限於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無法形成一個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比如“守道”和“巡道”這些官員,一般是正四品,比從四品的知府還要高出半階。而像鹽糧、海關等一些比較重要的專職道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品級往往還會更高,二品和三品的都有。而且按照清代人事制度循序漸進、按資遞升的特點,一般知府升官兒,那多半都是升道臺。所以,道臺肯定是要比知府的官兒大的。

而知府則是從四品,從品級上就比道臺低,要受道臺上司的管轄。但差的也有限,只是半級。而且如果要論實權的話,知府是一地主官,管的雖然沒有道臺那麼廣泛,但更實際。撈錢什麼的,比道臺方便。

換句話講,在收稅或者斷案的時候,知府可能多少會聽你道員的。但若是其他行政事務,你這道員可就管不著人家了,甚至連插嘴的份兒都沒有。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所以,道臺的官位級別雖然要比知府高,實際權力卻不一定比知府大。

根據以上所述,雖然民間俗語說“官大半級壓死人”,但道臺對知府並沒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他可以申斥知府,想把他弄下臺卻絕非易事,除非這名知府真的有把柄可抓。

如果沒有別的原因,知府在道檯面前也並不需要戰戰兢兢,兩者的差距不算大。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清朝後期內憂外患,導致吏制腐敗,人才匱乏,道員的缺口越來越大。單是加封兼任已經不行了,管轄區域也在不斷擴大,以前多是一府為一道,後來變成三府、四府,甚至於一省全管了。

清朝有一個官職,非常特殊,名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它是幹嘛的

如此變動之下,道臺的行政權力變得越來越大,而地方行政官員的權力則被不斷地分化擠壓。道臺逐漸凌駕於知府之上,從一名專職輔官,成為了介於知府和督撫之間的行政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