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日|“上海模式”防控認知障礙,破解“阿爾茨海默病”早診難題

阿爾茨海默病日|“上海模式”防控認知障礙,破解“阿爾茨海默病”早診難題

圖說:李霞聽到患者情況不錯豎起大拇指表示鼓勵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85歲媽媽照顧65歲阿爾茨海默病女兒,是種怎樣的煎熬?最近上映的電影《媽媽!》講述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的現實境遇,引發一波共鳴。而知名科幻作家韓松上週在微博自曝“認知異常”伴有腦血管病和記憶衰退等,再一次讓“認知障礙”“老年痴呆”成為熱搜詞彙。

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上海約14%-18%的老年人處於患認知障礙的風險期。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或將遭遇阿爾茨海默病困擾。人生後半程面對這一特殊挑戰,該如何重新出發,或許是每個家庭都繞不開的命題。

記憶門診裡的老小孩,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知書達理的老教授,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竟判若兩人,把老伴子女折磨得疲憊不堪;55歲的職場女性,剛剛進入更年期,以為是抑鬱症,想不到醫生竟在大腦片子上看到了老年斑,確診阿爾茨海默病……2007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出上海首家針對認知障礙的記憶門診。作為記憶門診的首批醫生,醫院老年科主任李霞見證了這些年人們對認知障礙從誤解到理解、從抗拒到接受的轉變過程。

如今,記憶門診每天接待初診患者超過15人,複診患者近100人。“從不太早,永不言遲”,李霞說,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是個世界難題,人類至今無法攻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它束手無策。“早檢查、早治療可大幅延緩病程,減緩病人喪失記憶和生活能力的速度。”

既然是無法治癒的老年病,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李霞說,治療是為了維護患者家庭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是對疾病的全程化管理,包括對老人藥物治療、照護方案、心理健康干預等。“如果我們足夠老,就都有可能得這個病。我並不覺得阿爾茨海默病本身有多可怕,問題在於我們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應對手段。”李霞說,經過科學的干預和宣教,越來越多的家庭發生了改變,就算家裡有人生病了,如果能夠安安靜靜地好好生活,儘量保持住各項能力,整個家庭也能夠重新建立和諧平衡。

與“遺忘”賽跑,上海首創這款3分鐘篩查工具

上海的認知障礙診療水平排在全國前列,但早期就診比例較高的也只有20%。資料顯示,上海社群老年人的認知障礙患病率為4。63%-6。5%,而認知障礙前的風險人群約為15%。隨著老齡化加劇,數量龐大的風險人群還會快速增長。如不提早干預,就會進展為認知障礙,這已成為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輕度或疾病風險期干預,效果是最好的,這時候患者或潛在患者還能保持很多能力。依託“第五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阿爾茨海默病診治中心聚焦認知障礙,落實“老年認知障礙風險的分級篩查與社群干預”的惠民專案,增強社群人群對認知障礙的預防意識,讓患病率“減速”。

如何破解難題呢?作為“第五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內容之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牽頭組建專家組,首創“黃金三分鐘認知障礙”電子遊戲式篩查工具,現已形成一套精準快捷的上海評估標準。

“最初我們用的並不是自己研發的認知障礙篩查工具,用的是已經比較成熟的學界公認的問卷,後來發現可操作性比較低,最終經過多次試用和完善,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不斷最佳化改進最佳化評估量表,形成了現在的這個耗時3分鐘的小程式。”李霞說。

阿爾茨海默病日|“上海模式”防控認知障礙,破解“阿爾茨海默病”早診難題

圖說:市精神衛生中心牽頭組建專家組首創“黃金三分鐘認知障礙”篩查工具

“黃金三分鐘”分級社群篩查工具包括初步篩查和完整篩查兩部分。初步篩查任務可在3分鐘左右完成,判斷是否具有認知障礙風險;篩查結果提示存在風險時,可進一步開展完整篩查,後續篩查任務時間約8分鐘。

目前,靜安、楊浦、嘉定、徐匯、長寧和松江六區各選取示範社群,作為認知障礙風險篩查區,推廣使用篩查工具,已有1萬餘人接受了篩查。

記者點開這款工具,發現裡面有看圖片、聽句子、數數、複述內容等測試題。對普通人來說,要正確解答沒啥難度;但對有認知障礙風險的人來說,想全部答對並不簡單,有些人甚至無法完成。因此可以快速區分風險人群,幫助老年人實現認知障礙的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和定期隨訪。

當然,李霞特別指出,篩查不能代替診斷,風險人群並不代表一定有認知障礙。風險來源於多種因素。比如,除了阿爾茨海默病,還有神經逆轉、缺乏維生素導致的痴呆,老年抑鬱導致的假性痴呆等,是完全可以逆轉甚至治癒的。

防控認知障礙的“上海模式”,需要全社會參與

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人群將佔總人口25%,“健康中國行動”提出“社群老年人群記憶篩查率達80%”的工作目標。為方便老年人主動參與、就近參加篩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並開始推行一套“1+1”試點模式,以體檢為主、社群補充,延展篩查覆蓋面,實現“1+1>2”的效果。

李霞介紹,這套具有“上海特色”的防控老年認知障礙行動模式,將認知篩查與老年人健康體檢相結合,豐富了健康體檢的內容,有風險的老年人可以由社群醫師或者社群防控精神心理醫師接手下一步診斷與干預,需要進一步明確診療方案的則轉診到老年精神科專科記憶門診,方便老年人群開展醫療分級診斷和雙向轉診。

3年前,上海28個街鎮成為“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首批試點單位,社群老人因此獲得一系列老年認知障礙早期干預服務,從發現、診斷到後續照護,醫養聯盟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實現全程管理,幫助病人康復。

認知障礙一開始確實難以辨別,但也有一些疾病“訊號”值得注意。如果發現家中老人記性變差、做飯做菜質量下降、說話做事不合常理,就要高度警惕了。如果老人已進入重症階段,家屬也不必絕望焦慮。雖然患者不記得很多事情,但經專業治療和護理,生活質量仍可得到一定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大腦機能退化固然是主要誘發因素,但老年人長期缺乏社交活動和陪伴也是發病因素之一。因此,增加老年人社交活動,避免社交隔離,需要家人、社會共同創造條件並予以理解。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