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15分鐘養老服務圈”怎樣建?

“十四五”期間,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讓養老服務離銀髮族更近。

“老人獨居我們不放心,住養老院他又不願意。怎麼辦?”最近,83歲父親的養老問題成了北京居民趙女士一家的頭等大事。

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數達2。64億,老年人口呈現數量龐大、比例快速增長的態勢。按照國際標準劃分,中國即將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養老服務怎麼做?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立“15分鐘養老服務圈”。這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不超15分鐘,居家享受養老服務

番茄龍利魚、雜菌燒雞塊、紫菜蛋花湯……正值傍晚飯點,記者走進北京市朝陽區一家老年餐廳,數十樣色香誘人的菜品擺放在餐盤中。佔地約七八十平方米的餐廳裡,幾名老人正在就餐,還有幾名老人正排隊挑選菜品。

76歲的李大爺是這家餐廳的常客,他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兒一日三餐基本都在這裡解決。“餐廳菜品味道不錯,你看,我吃得乾乾淨淨。”李大爺指著自己的“光碟”笑著說。

前來就餐的唐阿姨點了一葷兩素,花了16元錢。“我一個人住,懶得做飯。老年餐廳就在小區裡,從家走過來不出10分鐘。每天吃飯時還能和鄰居們聊聊天。”

記者注意到,這家老年餐廳所在的小區裡還有一家養老服務驛站。站點工作人員小馮介紹,除了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務,站點還有日間照料、康復理療、適老化改造等養老選擇。“選址在小區,就是為了方便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裡養老,步行15分鐘範圍內就能享受到基本的養老服務。”

小馮所說的養老服務模式,屬於“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範疇。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群支援養老,只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所以,我們未來的養老工作重點就是要大力加強居家和社群的養老服務供給,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方便老年人居家養老,提高其可及性和服務質量。”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

“15分鐘養老服務圈”怎麼建?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圍繞創新居家社群養老服務模式作了具體要求。以居家養老為基礎,透過新建、改造、租賃等方式,提升社群養老服務能力,著力發展街道(鄉鎮)、城鄉社群兩級養老服務網路,依託社群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在老年設施供給方面,到2025年,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居住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等補建一批養老服務設施,“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逐步完善。

“建立15分鐘養老服務圈,既保留了家庭養老的優點,又強化、拓展了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社交等養老服務供給。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更有利於其身心健康。”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旻向記者表示。

打造豐富多元的老年生活

目前,多地正創新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養老服務的專案不斷拓展,受到廣泛好評。

“在我們社群,8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能領取200元補助。每逢重陽節,還有900元的‘紅包’。”張秀英老人家住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她告訴記者,除了資金補貼,社群會定期組織老年人免費體檢。逢年過節,社群工作人員還會給老年人送掛曆。“社群的關心讓我覺得很溫暖!”

家住上海市楊浦區的代婆婆今年80歲,因腿腳不便,平時很少出門。社群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照料給她帶來不少便利。“社工每天都上門送飯,還經常來家裡給我量血壓。前不久,他們還給家裡的臥室、衛生間、廚房做了改造,在我常用的地方安裝了扶手、呼叫器等,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及時呼叫,很方便!”代婆婆高興地說。

養老設施供給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在重慶,不久前剛上線的大渝養老平臺能精準定位到離市民最近的養老機構,透過平臺直觀的“養老地圖”,市民能更加便捷地選擇就近、就地養老模式;在江蘇,部分養老機構按照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精準設定護理等級,比如根據老年人手指的靈活程度定製餐具,實現個性化定製養老服務。

採訪中,不少老年人向記者表示,自己所處社群的養老服務日益多元,一刻鐘左右就能滿足養老需求,真是越來越方便了。不過,也有受訪者反映,現有的養老服務仍存在改進空間。“希望社群能多提供娛樂場所、組織娛樂活動,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78歲的獨居老人張時銘說。據瞭解,圍繞提升老年群體文體服務質量,《意見》作了具體部署,提出各地要透過盤活空置房、公園、商場等資源,支援街道社群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組織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實現老年人娛樂、健身、文化、學習、消費、交流等方面的結合。未來,在保障老年群體基本養老需求的同時,銀髮族的晚年生活將更加多元美好。

全社會共同擔起養老責任

“15分鐘養老服務圈”要想得到銀髮族長久的認可,在逐步完備服務專案的同時,還要提高品質、精準服務。

65歲的曾星聲告訴記者,部分社群開設了供老年人娛樂、就餐的公共場所,能有效對接老年人部分需求。“但仍有一些未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就餐服務方面,有些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食堂提供的餐食不一定能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飲食習慣。”此外,如果社群食堂價格過高,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划算;價格過低,則可能盈利困難,難以為繼。他建議,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濟能力的老年群體,提供差異化、精細化的養老服務。

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表示,“十四五”期間,在養老服務平臺方面,將建立區縣街道、鄉兩級的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不僅要發揮綜合養老服務的功能,更是養老需求和養老供給對接平臺,類似‘客服中心’。”透過養老服務中心,將養老需求和供給更精準地對接起來,有利於更高效地開展養老工作,滿足老年群體需求。

完善公共服務的同時,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在養老中的作用也不可缺位。杜旻建議,在養老服務建設中,要注重家庭照料者的社會價值,嘗試開展對照料者的扶持計劃。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意見》也對此作了具體規劃,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同時,落實相關財稅支援政策,鼓勵各類公益性社會組織或慈善組織加大對老齡事業投入。

“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執行好,不僅要設施足、專案全,更離不開一支穩定的服務隊伍。杜旻建議,未來要積極發揮基層社會組織的作用。“基層社會組織能夠成為溝通政府、市場、社群、家庭的紐帶,他們運作靈活,更加貼近服務物件的需求,能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在居家社群養老服務發展過程中,公益性、志願性特點的社會組織的參與必不可少。”杜旻說,“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培育、支援社會組織,按照相關規定做好對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為養老服務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