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由股骨頭的頂點到踝關節的中心做一條輔助線,可以看出你的右腿膝關節的中點並不在這條線上,偏離的非常遠,說明彎曲的很厲害。測量後我們發現股骨向前旋轉了24度,脛骨向外旋轉了35度,你的腿變形的很嚴重。”聽著包含“角度”“中點”“輔助線”的話語,感覺像在做數學裡的“幾何題”,其實這是骨科醫生正在用畫圖的方式向病人解釋病情。

因“O型腿”女子成“社恐”

32歲的陳女士因先天性發育異常,20多年沒有干預,後逐漸進展為常說的“羅圈腿”也就是“O型腿”,股骨和脛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畸形。因為經常被嘲笑,而且並無明顯的疼痛不適感,所以陳女士想盡一切辦法遮蓋病腿並漸漸與人疏遠,變為一名“社恐”。但近五年,陳女士右邊膝蓋疼痛加劇,走路竟成了難題,於是陳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四肢畸形門診就診。

接診醫生為骨科方加虎主任醫師,經過查體發現,陳女士的腿處立正狀態時無法併攏,右膝內翻嚴重,走路姿態明顯不正常,後進行了影像檢查,發現該患者是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遠端的多平面複雜畸形。

方加虎主任醫師表示,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人體至關重要的“輔助線”,那就是下肢的“力線”,是股骨頭的頂點到踝關節的中心的軸線,也是衡量下肢狀態重要參考。這條線需經過膝關節的中心點才算正常,而陳女士右膝中點向外偏離,導致關節內側承擔了身體過多的重量,不堪重負,發生了退行性病變進而引發疼痛。

用“幾何”思維提前規劃,破解矯形難題

經過一系列術前檢查,方加虎主任醫師團隊對陳女士進行了下肢的CT三維重建,針對陳女士的個人狀況定製了術前計劃,經過縝密的畫圖計算和計算機輔助下,團隊發現了可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最優解”,可在患者膝蓋周圍開兩個5公分左右的切口,對股骨和脛骨分別進行微創截骨,分別去掉近40度和20度的楔形骨塊,再進行內固定。術中,方加虎團隊利用團隊自主研發的截骨定位器精準定位,一小時左右便完成了手術,術後影像複查顯示矯正結果良好,避免了患者需多次手術的可能。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術前計算機輔助規劃截骨方案

術後三天左右,陳女士便可以藉助助行器下床活動,膝蓋疼痛的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術後3個月複查時已基本恢復,可從事原來的運動和體力勞動。陳女士表示十分感謝手術團隊,不僅解決了生理上的問題還幫助她戰勝了心理陰影。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術前(左)和術後複查(右)肢體外觀照

不同難度的矯正還需“分情況討論”

如果遇到更復雜的下肢畸形,無法一次矯正怎麼辦?方加虎主任醫師表示,作為江蘇省內較早開展下肢畸形矯正的團隊,積累了較多的經驗,面對不同型別的複雜畸形都有相應的對策,確保每位病人都有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日前,一位因外傷致左下肢股骨遠端骨折的膝外翻“X型腿”患者,半年前出現左膝關節活動後疼痛加重前來就診,經過查體,該患者下肢畸形程度較為嚴重,膝關節外翻30度,髕骨傾斜角達42度,股骨內旋高達60度。

經過計算,方加虎主任團隊認為該患者畸形較為嚴重,手術截骨後矯正距離較大,一步到位的內固定手術可能帶來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的損傷,對肢體造成嚴重傷害,故截骨完成後採用六軸空間支架進行外固定,術後透過支架對腿部畸形進行逐步矯正。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支架逐步矯正後,下肢力線恢復良好

方加虎主任醫師表示,六軸固定支架是目前較先進的智慧化系統,醫生需根據測量好的資料,透過計算機系統輔助演算,安裝在患肢規劃的位置,支架就像一隻大手持續將移位骨頭向既定方向牽拉並刺激骨質快速增長。根據畸形矯正程度,患者帶架時間可能持續數月之久,但治療期間可帶支架下地活動。應用該系統可避免手術中矯正角度過大引起肌肉牽拉、神經損傷等問題。

為讓“羅圈腿”修復更精準,醫生做起了“數學題”

術前(左)和術後複查情況(右)

方加虎主任醫師提醒,下肢畸形可能短期內不影響生活,但長期會引起膝關節、踝關節等嚴重損壞,甚至致殘!建議儘早干預,爭取良好的預後效果。

(侯雨萌 孫玉芸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