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婚姻之前,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進入婚姻之前,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2年第14期@策劃/本刊記者 郝志舟 王鐳錚 屈舒鶴@統籌/本刊記者 王鐳錚

編者按:

2021年《中國統計年鑑》中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其中“一人戶”家庭超過1。25億,佔比超過25%。

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自我價值的覺醒,帶來了婚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坐在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裡,擁有了日益增強的個體博弈能力,也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雷蒙德·卡佛說:“對大多數人而言,人生不是什麼冒險,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但愛卻往往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定睛望著風暴,不為所動”。

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忙碌的日常中,使出了渾身解數發出光和熱。我們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或是靜靜等待一朵花開、一次偶遇,或是恣意在愛裡徜徉,或是幸運地尋得了“完美伴侶”。

單身也好,走入婚姻也罷,這是不同的人生選擇,是不同的人生境遇。每個選擇,都意味著不同的跋涉與付出,但作出選擇的歷程,應該是清醒的、獨立的、愉悅的——

《中國青年》雜誌2022年第14期推出專題報道《青春必修課:談談愛情與婚姻》,如果您有觀點想分享,歡迎給我們在微信上或發郵件留言,郵箱:chinayouth2020@126。com

進入婚姻之前,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文/古豆豆

談到結婚這件事,錢鍾書似乎已經在《圍城》裡說透了。首先說婚姻本身就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總之大家理想的生活永遠在別處。接著說旅行是考驗人性、本相畢現的好時機,藉此可以考驗另一半是否適合作為自己的伴侶。再犀利地指出結婚的前提,並不需要多麼偉大或者轟轟烈烈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就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在結婚這件事上的態度表現得越來越“人間清醒”了:部分年輕人認為,結婚只是人生的一個選擇,但絕對不是必選項;可以結婚,但絕不要為了結婚失去自我。也有一部分年輕人想進入婚姻,但還有些疑慮和擔憂。

有研究針對近3000名18-26歲的未婚城市青年,圍繞他們的婚戀觀、婚戀意願背後的擔憂等進行了深入調研。結果顯示,有25。1%的青年表示“不確定將來會結婚”,8。9%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雖然佔比不高,但卻表達了部分年輕人在進入婚姻之前的焦慮和擔憂。

婚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婚姻,這屆年輕人到底在擔心什麼呢?

時間與成本,抑制結婚意願的重要因素

很多年輕人焦慮進入一段婚姻的理由很簡單——工作和生活已經很累了,幾乎沒有精力去經營一段感情和婚姻。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打拼的年輕人,日常活動軌跡就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上下班和通勤消耗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只想在家躺平,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加上社交圈子比較窄,更別提戀愛和結婚了。

進入婚姻之前,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研究也表明,經濟發達地區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的比例佔14。4%,比小城市青年高出7。7%。也就是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主動選擇單身的人越多。高強度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耗費了青年大量的精力,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投入到戀愛和結婚中。

其次,婚育成本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入婚姻之前,要考慮婚房、婚禮等各項費用,而想在大城市立足紮根買房,對於部分普通人來說需要打拼很長一段時間,這也在無形中抑制了年輕人的結婚意願。再加上婚後的育兒成本和時間成本,也讓年輕人望而卻步。

為了結婚而結婚,可以但沒必要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標記。在傳統觀念中,結婚是到了一定年齡必須要去做的事情,身邊的大部分人都這麼做了,如果到了適婚年齡還不結婚,一定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提出過“社會時鐘”的概念,是說社會文化總是期望、要求人在特定的時間按照特定的順序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務”,也就是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比如30歲之前,完成讀書、就業、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大事。一旦偏離了既定的軌道和時間,就會遭受來自社會文化的隱性施壓。尤其在東亞文化圈,“社會時鐘”對年輕人的壓力往往更大。

但是在當下,隨著年輕人的個人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個人閱讀、旅行、吃飯、看電影成為常態,部分年輕人信奉王爾德說的那句“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也享受一個人的小確幸。

我身邊的一位朋友一直活得非常精彩,全然不顧家人和親戚的催婚,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相親,她認為緣分到了,總會遇見那個對的人。她的生活豐富而充實,工作日閒暇會去做瑜伽、健身,每逢週末會約上三五好友去戶外露營或爬山,或是逛逛畫展、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她的座右銘是“活在當下”,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這句話。談及婚姻,她認為絕不能喪失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什麼都講究ROI(投資回報率)的時代,年輕人考慮的不是婚姻能給我帶來什麼,更多是究竟能從婚姻中得到什麼。如果婚姻需要處理更為複雜的人際關係,犧牲自己的一部分時間與自由,那麼權衡與妥協不可避免,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但沒必要——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自己這顆自由的靈魂。

有人說結婚就像找個人合夥開公司,一起經營一起賺錢,而當代年輕人的心態是,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一起創業,不如自己一個人打工。也就是說,如果婚姻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或者會影響自我價值的實現,選擇婚姻也就毫無必要了。

打破玫瑰色濾鏡後的婚姻生活

關於婚姻的種種擔憂,還與近些年熱門的影視作品有關。從虛構IP到現實生活,從甜寵劇到寫實劇,影視作品更趨向於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不是帶著玫瑰色濾鏡的懸浮劇情。

前不久大火的電視劇《親愛的小孩》呈現了女性婚後育兒的種種困境,面板和身體受到影響,休息時間被擠壓,職業生涯更是受到重創。當然,國內還有不少描繪婆媳矛盾、育兒難題、婚姻瑣碎的影視作品,雖然其中有些是為了營造劇情而刻意凸顯的衝突感和矛盾,但也一定程度上讓年輕人打破了對婚姻的美好想象。祛魅後的婚姻生活一地雞毛,不但損耗著一個人的精神能量,更是大大降低了獨自生活的樂趣和質感。

進入婚姻之前,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當下,女性的獨立意識增強,相對於傳統的家庭角色,女性更願意拓展自己的職業生涯,追求更廣闊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也有更加清晰的規劃和更高的要求。但婚後生育有可能帶來的代價是,女性不得不直面“母職文化”和職業歧視而造成的“母職懲罰”,這不可避免地會對女性的職業生涯、晉升、薪資等帶來嚴重打擊,還可能面臨“喪偶式教育”的無奈與失望。

以上種種,是年輕人對婚姻的擔憂折射出的不同層面。但筆者認為,婚姻不需要加上玫瑰色濾鏡,但也絕不是墳墓。婚姻所帶來的生活的穩定感和充實感,是個體在充滿各種挑戰的人生道路上的底氣和精神支柱,如果有愛人相伴,並肩前行,共迎挑戰,那麼婚姻會帶給個體滿滿的幸福感。

同時,我們也應該區分文學影視作品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圍城》,雖然小說主人公方鴻漸被困在婚姻的圍城,與孫柔嘉的婚姻生活也矛盾重重。但在現實中,作者錢鍾書與夫人楊絳的婚姻卻堪稱典範。他們彼此扶持,共同實現學術和生活的理想,在楊絳先生的著作《我們仨》中,字裡行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萬分,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和婚姻。

因此,對進入婚姻存在著擔憂的年輕人,應該看到婚姻美好的一面,同時也要了解婚姻可能帶來的問題,經過理性認知和分析後,相信每個年輕人都可以作出屬於他們的正確人生選擇!

青春必修課:談談愛情與婚姻

愛情降臨的那一瞬

《中國青年》雜誌2022年第14期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張斯絮 劉曉 劉博文

編輯:董鐵瑩 tamako

【來源:中國青年雜誌】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