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本田挑戰特斯拉,內容產業的商業邏輯

索尼本田挑戰特斯拉,內容產業的商業邏輯

撰文

/ 張 鷗

編輯

/ 吳 靜

設計

/ 師玉超

/ Financial Times,Nikkei Asia,Car Buzz,作者:Eri Sugiura,Leo Lewis,Keiichi Furukawa,Shizuka Tanabe

2022年春天,當索尼和本田透露他們將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時,日本媒體對這一重磅合作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

9月,索尼本田移動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正式成立,計劃到2025年在北美推出首款電動汽車原型——這個時間,已經是特斯拉於2008年釋出第一輛電動汽車的17年之後了。

人們對更多的購車選擇期待滿滿,但也很容易將其與2000年代相提並論。當時,索尼先是被蘋果的iPod打敗,接著被iPhone再一次衝擊。原因在於,它的自身硬體未能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節奏。

這一次,索尼決定帶著成熟的看家本領,逆勢而上。

雙方希望利用音樂、電影和PlayStation 5,開發以優質娛樂體驗為核心的電動汽車,透過索尼在全球娛樂業的強大地位,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索尼本田移動公司主席、曾負責本田汽車部門的水野泰秀(Yasuhide Mizuno)透露,他們甚至正在調整汽車生產流程,將內容放在首位。他說:“我們將把汽車作為硬體來開發,以滿足我們希望提供的娛樂和網路,而不是在汽車生產後插入軟體。”

總裁川西泉(左)與主席水野泰秀(右)▼

索尼本田挑戰特斯拉,內容產業的商業邏輯

(圖源:Sony Honda Mobility)

合資公司總裁、曾領導索尼人工智慧機器人業務的川西泉(Izumi Kawanishi)表示:“索尼擁有無與倫比的內容、服務和娛樂技術。我們正在將這些資產調整為移動服務,這就是我們對抗特斯拉的優勢。”

除了在合資公司的職位外,川西泉還是索尼集團的執行副總裁,並領導了其Vision-S原型電動車的開發。他認為,特斯拉沒有提供任何內容服務。並表示將PlayStation 5平臺整合到他們的汽車中在技術上可行的。

他沒有給出未來產品的價格範圍或其他具體細節,品牌名稱也還沒有確定。

他說:“我們將從一個融合了尖端技術的車型開始,它可能成為一個高附加值旗艦產品。我們希望與特斯拉、保時捷等公司競爭。”

“在高階產品之後,我們會考慮在同一平臺上生產更便宜的車型。不過,它們不會像經濟型汽車一樣。” 川西泉說,“這裡指的是在日本流行的一種微型汽車。如果我們把汽車做得很便宜,我們就無法實現想要的東西。我們希望產品足夠先進,包括在硬體方面的可擴充套件性。”

除了試圖對特斯拉發起挑戰外,這家合資公司的目標還包括與搭載谷歌、蘋果軟體的智慧汽車競爭,甚至希望實現最高級別的自動駕駛願景。

“要享受汽車中的空間,你必須讓它成為一個你不需要駕駛的空間。這方面的解決方案是自動駕駛。”川西泉說。他在索尼曾經開發過PlayStation 3和機器狗Aibo。

10月,川西泉在東京的釋出會上▼

索尼本田挑戰特斯拉,內容產業的商業邏輯

(圖源:Yo Inoue/Nikkei Asia)

強強聯手的未來產品將在北美的本田工廠生產,並在2026年春季開始交付。

美國是該公司的重點市場。“因為美國對電動汽車有很大的瞭解和需求。”川西泉稱,“新的挑戰適合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美國的經銷商可能會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

本田汽車首席財務官竹內弘平(Kohei Takeuchi)在日本的一個活動上透露,一種新的銷售模式即將到來,而且相當獨特。

他說:“這將是非常規的東西,不是索尼,不是本田,而是新的東西。我們將看到傳統的經銷商模式的改變,也不同於特斯拉採用的直銷模式。”雖然細節仍在制定中,但竹內弘平稱,本田的1000多家美國經銷商將在服務這些汽車上處於重要位置。

索尼在與本田合作之前開發的原型車▼

索尼本田挑戰特斯拉,內容產業的商業邏輯

一些分析家認為,索尼本田移動公司的宏偉目標掩蓋了一套更簡單的商業目標——將汽車作為技術和軟體的展示工具。

里昂證券的分析師克里斯托弗·裡希特(Christopher Richter)表示:“對於索尼來說,一部分目標是銷售更多的零部件,包括感測器,為消費電子行業在汽車行業建立一個立足點。”

他補充說:“特斯拉還沒能完全實現這一點,而這家合資公司很有可能趕在蘋果之前——後者的泰坦專案還在某個地方徘徊著。”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絡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