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鋼琴家張昊辰的新書和抽象畫裡,藏著說不完的音樂故事

拿下第13屆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後,張昊辰在接受採訪時曾被問及,除了鋼琴還有什麼夢想,他說“當個作家”。對於這一回答,熟悉他的人並不意外,畢竟善於思考的演奏家很多,但擅長表達的卻很少,而張昊辰恰恰就是。今天以及12月11日,《餘隆與張昊辰演繹勃拉姆斯(一/二)》音樂會將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演。在此之前,不妨先來聽聽90後的張昊辰對勃拉姆斯的獨特理解。

90後鋼琴家張昊辰的新書和抽象畫裡,藏著說不完的音樂故事

圖說:排練現場 主辦方供圖(下同)

勃拉姆斯的第一和第二鋼琴協奏曲,中間隔著近40年的時間跨度。張昊辰解析道——第一鋼琴協奏曲寫作於很年輕時,但卻非常成熟,而第二首是作者晚期的作品,裡面有一種盛極而衰的感覺——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甚至第四樂章還顯得很明亮,但實際上他的“氣”變得越來越弱。勃拉姆斯曾自嘲,這是他的“小協奏曲”,但其實在交響樂宏大敘事的表象下,能感覺曲風越來越偏向室內性。

同樣是少年成名,張昊辰的演奏風格也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有人將其歸類於“學者型演奏家”,他並不在意:“這都是標籤,所謂學者型也好,成熟也罷,人和音樂都比標籤要複雜得多。”2020年,想當作家的張昊辰終於如願。此前,他在全球的演出日程排得滿滿的,之後的居家期間讓他徹底安靜了下來,最終寫成了被出版社定義為“音樂哲學隨筆”的《演奏之外》。問他為什麼寫書,他回答得很直接:“就是有表達欲,想要宣洩。彷彿身體裡有很多關於音樂的話,想要說出來。當你發現原來用文字也可以,就好像是找到了另外一個出口。”於張昊辰,寫作是用另一維度看音樂。

90後鋼琴家張昊辰的新書和抽象畫裡,藏著說不完的音樂故事

為了能原封不動地表達自己真實的音樂觀點,張昊辰不惜跟責編“掰手腕”,也無懼挑戰約定俗成的音樂觀。而這種看似執拗的堅持,還體現在他的畫作上。沒錯,會彈鋼琴、喜歡寫作的張昊辰還熱愛繪畫,他的畫作大多比較抽象,這和他的哲學屬性非常契合。但畫畫和寫作於他功用不同:“寫作會需要輸出觀點,但畫畫對我來說,就是純粹的放鬆,一根線條或者一片色彩出現,會讓我有按下一連串琴鍵的快感。”(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