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家筆下的春天:美入骨髓的綠意盎然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春臨大地,萬物甦醒,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有“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有“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春天,給了名家們無限的想像;

名家,用他們獨特的視野,給我們描繪了美入骨髓的春色。

風語 - 等你在花開的春天。mp34:14

來自作家張梅英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1925年,他在回憶性散文《風箏》中,講述了故鄉的早春二月,流露出淡淡的鄉愁: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1940年、1950年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記春園瑣事》中,他為我們描寫了一個靈動的春天氣息:

“我未到浙西以前,尚是乍寒乍暖時候,及天目回來,已是滿園春色了。籬間階上,有春的蹤影,窗前簷下,有春的淑氣,“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青”,樹上枝頭,紅苞綠葉,恍惚受過春的撫摩溫存,都在由涼冬驚醒起來,教人幾乎認不得。所以我雖未見春之來臨,我已知春到園中了。

幾顆玫瑰花上,有一種蚜蟲,像嫩葉一樣青蔥,都佔滿了枝頭,時時跳動。地下的蚯蚓,也在翻攢園土,滾出一堆一堆的小泥丘。連一些已經砍落,截成一二尺長小段,堆在牆角的楊樹枝,由於雨後平空添出綠葉來,教人詫異。現在恍惚又過數星期,晴日時候,已可看見地上的葉影在陽光中波動。”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茅盾,原名沈德鴻,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1981年,茅盾捐出稿費25萬元人民幣設立茅盾文學獎,鼓勵了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對於春天,他在散文《櫻花》中這樣寫道:

“在煙霧樣的春雨裡,忽然有一天抬頭望窗外,驀地看見池西畔的一枝樹開放著一些淡紅的叢花了。我要說是“叢花”;因為是這樣的密集,而且又沒有半張葉子。無疑地這就是櫻花。

過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櫻花樹都蓓蕾了,首先開花的那一株已經穠豔得像一片雲霞。到此時我方才構成了我的櫻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沒有桃花那樣紅,傘形的密集地一層一層綴滿了枝條,並沒有綠葉子在旁邊襯映。”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1933年7月,應邀為當時的中學生撰寫一篇散文,在這篇叫做《春》的散文中,他運用大量的排比、擬人和比喻,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滿貯詩意的南方春天景象: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也是一名畫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翻譯家。在他的眼中,春天總是充滿了哲理。

“春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名詞!自古以來的人都讚美它,希望它長在人間。詩人, 特別是詞客,對春愛慕尤深。試翻詞選,差不多每一頁上都可以找到一個春字。後人聽慣了這種話,自然地隨喜附和,即使實際上沒有理解春的可愛的人,一說起春也會覺得歡喜。

“春!”你聽,這個音讀起來何等鏗鏘而惺忪可愛!這個字的形狀何等齊整妥帖而具足對稱的美!這麼美的名字所隸屬的時節,想起來一定很可愛。”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我國著名高產作家,1987年、1988年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散文《春》中,為我們細緻入微地描述了花草生長的感受:

“天氣已經將近四月了,一堆接連而來的晴天,中間隔著幾次小雨,把園中各樣樹木皆重新裝扮過了。各樣花草都彷彿正努力從地下拔起,在溫暖日頭下,守著本分,靜靜的立著,盡那隻誰也看不見的手來鋪排,按照秩序發葉開花。

開過了花還有責任的,皆各在葉底花蒂處,綴著小小的一粒果子。這時傍到那一列長長的圍牆,成排栽植的碧桃花,正同火那麼熱鬧的開放。還有連翅,黃得同金子一樣,木筆皆把花尖向上矗著。”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巴金,原名李堯棠,我國當代屈指可數的文學巨匠,一生著作等身。他曾在散文《春天裡的秋天》中這樣介紹春天: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閃耀著,紅的星,綠的星,白的星。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季羨林,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文學家等,曾任北大教授、中科院委員等,他在散文《春滿燕園》中,描繪了北大校園別樣的春天感受:

“今天早晨,我又走過校園。這時候,晨光初露,曉風未起。濃綠的松柏,淡綠的楊柳,大葉的楊樹,小葉的槐樹,成行並列,相映成趣。

未名湖綠水滿盈,不見一條皺紋,宛如一面明鏡……

我彷彿看到春天又回到園中:繁花滿枝,一片錦繡。不但已經開過花的桃樹和杏樹又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連根本不開花的榆樹和楊柳也滿樹紅花。未名湖中長出了車輪般的蓮花。正在開花的藤蘿顏色顯得格外鮮豔。丁香也是精神抖擻,一點也不顯得疲憊。總之是萬紫千紅,春色滿園。”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民國才女、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她的散文《春天裡》,給我們講述了她眼中的春天:帶著溫度,去融化冬天的路。

“冬天使人匆匆,而春天讓人放緩了腳步……冬天的路,感覺又煩心又漫長,等車也是如此,到了春天,你還沒好好呼吸一口溫暖的風,車就來了,還沒看清楚車窗外的大字招牌,目的地就到了,總有些不盡興的感覺,美好的感覺,都希望他能多停留一會兒。

春天帶著溫度,去融化冬天的路,在春天走冬天走過的路,思考的是冬天的冷,而這些,無疑在春風下自然而然的就不重要了。很多的創傷,就是這樣突然好了起來,沒有明顯的徵兆。”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中國古典文學學者、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在她的散文《春之懷古》中,將春天形容為溫柔含羞的女子: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麵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鬥急了一城杜鵑。”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遲子建,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先後獲得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莊重文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在《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這篇散文中,她以女性的視野,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敢於抗爭的北國春天: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它是不依節氣而來,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後讓它們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後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名家筆下的春天:美到深入骨髓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其實,一千個作家眼中,也有一千個春天。

每一個春天,都是一次成長、一次結緣、一次心與心的碰撞。

感悟春天,也是在感悟我們自己的人生,迴圈往復,一路向前!

本文圖片特約獨家攝影:坷垃

文字/作家張梅英 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