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投資者盈利體驗正當時 《中國基金投資者調查白皮書——投資者盈利體驗調查(2022)》正式釋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姜詩薔 北京報道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向縱深推進,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基礎制度更為紮實,業務空間更為廣闊。在制度支援、環境培育及行業共同努力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穩健、結構最佳化、活力迸發,穩定發揮普惠金融功能,服務大眾理財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價值充分顯現。

與行業的高速發展相伴相隨,當前基金投資活動廣泛化、社會化、現象化,也更加凸顯了公募基金行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者盈利體驗的重要性。

白皮書正式釋出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證券公司投資者服務與保護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個人股票投資者已超過1。97億人,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人。

與居民投資基金的熱情相對應的卻是“基金賺錢,基民賠錢”的尷尬境況。作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如何提升投資者盈利體驗,是公募基金行業需要重視的話題。

基於這個大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道、廣發基金聯合開展投資人調研,經過系統性的調研、研究正式出品《中國基金投資者調查白皮書——投資者盈利體驗調查(2022)》(以下簡稱《報告》)。

12月14日,《報告》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承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2年會基金業年會分論壇上正式釋出。

基於投資者陪伴的核心目標,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行業老問題,最佳化投資者盈利體驗,《報告》對投資者投資行為進行更清晰和深刻的畫像研究,以及對基金業投資行為學進行新的定義和定位。

《報告》選取個人投資者作為研究物件,在廣泛調研、瞭解基民真實意願和訴求的基礎上,透過定性定量結合的研究框架和體系,得出相關結論,並就如何改善盈利體驗展開探討、提出建議。

總體來說,本次接受調研的基金投資者中,有超過7成投資者表示盈利體驗達到預期。

投資年限對盈利體驗的影響不大,每個投資年限區間的投資者盈利體驗達到預期的比例均超七成,但具體分佈略有差異。

整體來看,投資體驗超預期比例最高、未達預期比例最低的是投資年限1年內的新入場基民,超預期比例最低、未達預期比例最高的是投資年限10年以上的基民。達到預期比例最高的是投資年限在1-3年的投資者。

多重因素影響投資者盈利體驗

《報告》從投資者基金認知、投資行為、以及投資者教育等相關情況分析投資者盈利體驗達到預期以及未達預期的原因。

《報告》資料顯示,在盈利體驗超出或達到預期的投資者中,53。77%的投資者認為自己盈利體驗較好的原因是產品波動匹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而盈利體驗未達預期或與預期差距較大的投資者中,有51。24%的投資者認為自己盈利體驗不佳的原因是產品波動較大,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

不論是投資體驗好的投資者,還是投資體驗不好的投資者,他們均認為影響自身盈利體驗最主要的因素是產品的風險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與市場行情、自身操作相關性較弱。

這也印證了基金銷售過程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重要性。

從投資行為來看,在投資者持有基金後,投資者的交易習慣亦會較大程度地影響投資者的盈利體驗。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的基金交易相對頻繁。習慣買入後長期持有的投資者不足兩成。

盈利體驗較好的投資者,大部分交易習慣均是前期小筆買入,後面根據實際情況加倉,或買入一直持有;而隨著盈利體驗逐步變差,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習慣密切關注行情,頻繁交易,抓短期機會。

當持有基金達到預期收益時,超六成投資者選擇賣出止盈,但賣出時間點略有不同,其中35。08%的投資者會等到略有下跌跡象時即賣出,27。46%的投資者會馬上賣出止盈。26。84%的投資者會追加投資,10。62%的投資者會選擇不操作,繼續持有觀望。

就達到虧損點後的操作而言,隨著投資者盈利體驗越來越好,選擇賣出(包括立即賣出和反彈到一定程度即賣出)的比例越來越高,而選擇“追加投資,補倉”的投資者比例越來越低。選擇“不操作,繼續持有觀望”比例較高的為盈利體驗不好且與預期差距較大的投資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