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產後抑鬱 廣西產科醫生成“新手媽媽”的聆聽者

應對產後抑鬱 廣西產科醫生成“新手媽媽”的聆聽者

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魚峰院區內,陳江鴻在教一位新生兒的爸爸抱孩子的正確姿勢。李嬌陽攝

中新網柳州10月15日電 題:應對產後抑鬱 廣西產科醫生成“新手媽媽”的聆聽者

作者 李嬌陽

“可能很多女性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產後抑鬱。”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魚峰院區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何小燕表示,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隨著相關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會在患上“心靈感冒”時主動推開心理諮詢室的大門,同樣是易受情緒問題困擾的群體,產後的女性卻顯得有些“被動”。

何小燕表示,不少女性在完成生產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等情緒,卻很少及時、主動地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更常見的情況是,情緒問題“被發現”,她們才“被幫助”。又或者,當她們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時,情緒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她們的日常生活。

54歲的陳江鴻是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魚峰院區的產科主任。她常常“扮演”聆聽者的角色。她記得,一位來自山區的20多歲的“新手媽媽”,曾透過手機簡訊向她吐露心聲。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帶新生兒的疲憊,不被丈夫理解,不敢和父母傾訴……她的生活圖景和心跡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陳江鴻面前。“我想死。”這位“新手媽媽”在簡訊裡寫道。

察覺到情況異常,陳江鴻很快與這位“新手媽媽”的丈夫取得聯絡,提醒他其妻可能已經出現了情緒問題,應儘快尋求相關專業人士的幫助。“不要漠視她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要覺得她矯情。”陳江鴻在電話裡對他說道。

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如何處理兩代人之間育兒觀念的差異?重回職場需要面臨哪些情況?身材能否恢復如前?……陳江鴻表示,對於生產後的女性而言,有些問題需要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解決,有些現狀則需要逐步接受。

“懷孕和生產會使女性身體裡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這是出現情緒波動的原因之一。同時,孩子的到來打破了生活原有的平衡,她們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何小燕表示,既要理性看待正常的情緒波動,也不要忽視異常的情緒問題。

近日,何小燕參與會診時,接觸到的一位女性患者在出現了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後選擇就醫,她在診療過程中發現,該患者的抑鬱情緒在幾年前完成生產後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今。

“每個人都可能產生抑鬱情緒,一般而言,抑鬱情緒會因事情得到解決而消散,但若發現抑鬱情緒持續時間長、對人體影響大,正常的睡眠和食慾都已受此影響,就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何小燕表示,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也應對產後的女性多些理解和包容,鼓勵她們向專業人士求助。

2020年,國家印發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將抑鬱症防治知識作為孕婦學校必備的科普宣教內容,以提高孕產婦及家屬的防治意識,並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由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或社工進行孕期和產後抑鬱的篩查追蹤,還鼓勵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與婦產科及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以聯合門診或遠端會診的形式,為孕產期婦女提供專業支援。

“你在擔心什麼?”“你有什麼顧慮?”查房時,一旦察覺到孕產婦的情緒異常,陳江鴻會用類似的問題,鼓勵她們說出自己的心聲。透過填寫《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鬱自評量表》,她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獲得幫助。

陳江鴻在待產室曾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位“準媽媽”躺在床上,全身肌肉緊繃。

“吸氣,像吹蠟燭一樣吐氣。”陳江鴻一面教她透過調整呼吸來放鬆肌肉和神經,一面給她做檢查。這位“準媽媽”不時望向即將出生的孩子的爸爸和外婆,以尋求精神支援。

對於部分女性而言,緊張和焦慮,是從得知自己懷孕那一刻就開始產生的。“成為媽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陳江鴻說道。

“即使有了孩子,也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要多關注自身。”何小燕表示,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更有可能主動邁出那一步,及時獲得幫助。(完)